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6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国内外惰性阳极研究现状与水平 | 第12-20页 |
·合金阳极 | 第13-18页 |
·金属陶瓷阳极 | 第18-20页 |
·NiFe_2O_4基金属陶瓷惰性阳极的研究现状 | 第20-34页 |
·NiFe_2O_4基金属陶瓷的材料体系选择与优化 | 第20-25页 |
·NiFe_2O_4基金属陶瓷的制备方法及工艺优化 | 第25-28页 |
·NiFe_2O_4基金属陶瓷的烧结致密化机理 | 第28-30页 |
·NiFe_2O_4基金属陶瓷的导电机理 | 第30-31页 |
·NiFe_2O_4基金属陶瓷的电解腐蚀机理 | 第31-34页 |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4-35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第二章 材料制备过程与检测方法 | 第36-45页 |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设备 | 第36-37页 |
·材料制备 | 第37-40页 |
·陶瓷粉体的制备 | 第37-38页 |
·化学镀法制备Ni包覆Cu粉 | 第38-39页 |
·金属陶瓷的制备 | 第39-40页 |
·性能测试与检测方法 | 第40-45页 |
·物相与显微形貌 | 第40-41页 |
·相对密度和孔隙度的测定 | 第41页 |
·力学性能 | 第41-42页 |
·高温氧化实验 | 第42页 |
·高温导电性能 | 第42-43页 |
·电解腐蚀实验 | 第43-45页 |
第三章 铜合金-铁酸镍金属陶瓷的高温相反应和烧结行为 | 第45-69页 |
·引言 | 第45页 |
·铜熔体与铁酸镍间的润湿性 | 第45-50页 |
·镍对铜熔体与铁酸镍间润湿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气氛氧分压对铜熔体与铁酸镍间润湿性的影响 | 第47-50页 |
·铜合金与NiFe_2O_4-NiO陶瓷间的界面显微结构 | 第50-53页 |
·脱脂气氛对铁酸镍陶瓷显微结构及烧结致密化的影响 | 第53-59页 |
·脱脂气氛对铁酸镍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 第53-57页 |
·脱脂气氛对铁酸镍陶瓷烧结致密化的影响 | 第57-59页 |
·烧结过程中铜合金-铁酸镍金属陶瓷的显微结构演变 | 第59-67页 |
·材料显微结构的演变 | 第59-62页 |
·金属相的氧化与铁酸镍相的分解 | 第62-66页 |
·铜合金-铁酸镍金属陶瓷的烧结机制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铜合金-铁酸镍金属陶瓷的制备及表征 | 第69-84页 |
·引言 | 第69页 |
·铜合金-铁酸镍金属陶瓷的制备 | 第69-74页 |
·熔渗工艺制备Cu/NiFe_2O_4-10NiO金属陶瓷 | 第69-71页 |
·混合粉末烧结制备(Cu-Ni)/NiFe_2O_4-10NiO金属陶瓷 | 第71-74页 |
·金属陶瓷的力学性能 | 第74-80页 |
·抗弯强度 | 第74-77页 |
·断裂韧性 | 第77-79页 |
·抗热震性 | 第79-80页 |
·金属陶瓷的导电性能 | 第80-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铜合金-铁酸镍金属陶瓷在空气气氛下的氧化行为 | 第84-101页 |
·引言 | 第84页 |
·氧化机制 | 第84-91页 |
·氧化动力学曲线 | 第84-85页 |
·氧化过程分析 | 第85-91页 |
·氧化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91-100页 |
·材料孔隙度的影响 | 第91-93页 |
·金属相含量的影响 | 第93-95页 |
·金属相中镍含量的影响 | 第95-97页 |
·氧化温度的影响 | 第97-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互穿网络结构铜合金-铁酸镍金属陶瓷的电解腐蚀行为 | 第101-128页 |
·引言 | 第101页 |
·40(Cu-50Ni)/NiFe_2O_4-10NiO金属陶瓷的电解腐蚀行为 | 第101-114页 |
·预氧化处理对金属陶瓷电解腐蚀行为的影响 | 第101-105页 |
·金属陶瓷在960℃下的电解腐蚀行为 | 第105-114页 |
·26Cu/NiFe_2O_4-10NiO金属陶瓷的电解腐蚀行为 | 第114-127页 |
·预氧化处理对金属陶瓷电解腐蚀行为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电解温度对金属陶瓷电解腐蚀行为的影响 | 第116-122页 |
·电流密度对金属陶瓷电解腐蚀行为的影响 | 第122-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后期研究建议 | 第128-130页 |
·主要结论 | 第128-129页 |
·后期研究建议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