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驱动的阶跃恢复二极管皮秒级脉冲源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探地雷达定义及用途 | 第11-12页 |
| ·探地雷达的脉冲源技术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探地雷达脉冲源 | 第15-25页 |
| ·探地雷达信号源 | 第15-18页 |
| ·频域源 | 第15-16页 |
| ·时域源 | 第16-17页 |
| ·时域脉冲系统特性分析 | 第17-18页 |
| ·超宽带脉冲源技术 | 第18-19页 |
| ·超宽带脉冲源技术简述 | 第18-19页 |
| ·超宽带脉冲形成原理 | 第19页 |
| ·储能电路 | 第19-21页 |
| ·电容 | 第19-20页 |
| ·RC 电路分析 | 第20-21页 |
| ·不同的脉冲产生技术 | 第21-24页 |
| ·硅双极晶体管 | 第21-22页 |
| ·雪崩管 | 第22-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阶跃恢复二极管特性及其仿真建模 | 第25-42页 |
| ·SRD 的基本特性 | 第25-28页 |
| ·SRD 的物理结构 | 第25-26页 |
| ·SRD 的电路特性 | 第26-28页 |
| ·SRD 的动态理想特性分析 | 第28-29页 |
| ·SRD 充放电的动态特性 | 第28页 |
| ·SRD 节电容的动态特性 | 第28-29页 |
| ·阶跃恢复二极管的电路模型 | 第29-34页 |
| ·SRD 的传统模型 | 第30页 |
| ·SRD 的非线性模型 | 第30-32页 |
| ·SRD 模型的改进 | 第32-34页 |
| ·阶跃恢复二极管的实际建模 | 第34-37页 |
| ·ADS 中非线性器件的建模方法 | 第34-35页 |
| ·SRD 的选择 | 第35-36页 |
| ·SRD 实际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 ·SRD 电路仿真和模型准确性研究 | 第37-41页 |
| ·SRD 整形电路的形式总结 | 第37-38页 |
| ·SRD 整形电路仿真 | 第38-39页 |
| ·模型的准确性讨论和改进 | 第39-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脉冲电路的仿真和实现 | 第42-70页 |
| ·脉冲形成电路 | 第42-46页 |
| ·短路微带线 | 第42-44页 |
| ·等效短路线 | 第44-46页 |
| ·无驱动的脉冲电路设计 | 第46-51页 |
| ·无驱动电路原理 | 第46页 |
| ·无驱动脉冲电路仿真参数的确定 | 第46-47页 |
| ·无驱动电路的仿真分析 | 第47-50页 |
| ·仿真结果和测试波形 | 第50-51页 |
| ·运放驱动的脉冲电路 | 第51-57页 |
| ·大信号运放简介 | 第51-53页 |
| ·基于共享负载技术的双级运放驱动 | 第53-54页 |
| ·运放的选择和方案设计 | 第54-55页 |
| ·运放性能的仿真分析 | 第55-57页 |
| ·双级运放脉冲电路的仿真和实测比较分析 | 第57-63页 |
| ·重要元器件值的选择 | 第58-59页 |
| ·触发信号的仿真与实测的比较 | 第59-60页 |
| ·重要变量的实测分析 | 第60-61页 |
| ·三种方案的对比和选择 | 第61-63页 |
| ·基于三极管驱动的小型化脉冲源 | 第63-68页 |
| ·三极管脉冲驱动电路 | 第63-64页 |
| ·三极管驱动电路的元件和仿真 | 第64-66页 |
| ·实测结果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 ·总结 | 第70-71页 |
| ·展望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