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问题提出和研究价值 | 第12-13页 |
·问题提出 | 第12页 |
·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2-13页 |
·衡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衡平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西方对衡平思想的研究 | 第14-15页 |
·中国对衡平思想的研究 | 第15-16页 |
·学术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衡平思想的产生——古希腊罗马时期 | 第18-25页 |
·古希腊时期的衡平思想 | 第18-21页 |
·柏拉图的衡平思想 | 第18-20页 |
·亚里士多德的衡平思想 | 第20-21页 |
·古罗马时期的衡平思想 | 第21-25页 |
·古罗马衡平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21-23页 |
·衡平思想走向司法实践 | 第23-25页 |
第3章 衡平思想的发展——中世纪及近代资本主义革命时期 | 第25-33页 |
·神意衡平思想 | 第25-30页 |
·基督教伦理在中世纪时期对衡平思想的影响 | 第25-26页 |
·教会法对神意衡平思想的影响 | 第26-28页 |
·阿奎那的衡平思想 | 第28-30页 |
·人意衡平思想 | 第30-33页 |
·格劳秀斯世俗自然法思想 | 第30-31页 |
·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自然法思想 | 第31页 |
·法律世俗主义的繁荣 | 第31-33页 |
第4章 衡平思想的危机与衰弱——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 第33-38页 |
·衡平思想危机形成的原因 | 第33-35页 |
·衡平思想的缺陷与不足 | 第33-34页 |
·自然法的衰落 | 第34-35页 |
·法律实证主义的冲击 | 第35-38页 |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 | 第35-36页 |
·奥斯丁分析法学思想 | 第36-38页 |
第5章 衡平思想的新发展——当代资本主义时期 | 第38-42页 |
·新自然法学派对衡平思想的发展 | 第38-40页 |
·罗尔斯的衡平思想 | 第38-39页 |
·德沃金的衡平思想 | 第39-40页 |
·社会法学派对衡平思想的发展 | 第40-42页 |
·庞德的衡平思想 | 第40-41页 |
·韦伯的衡平思想 | 第41-42页 |
第6章 衡平思想制度化的过程 | 第42-55页 |
·衡平思想在两大法系国家的不同发展轨迹 | 第42-43页 |
·衡平思想在大陆法系未能制度化 | 第42-43页 |
·衡平思想在英美法系制度化 | 第43页 |
·英国衡平法兴起 | 第43-47页 |
·衡平法兴起的背景 | 第43-44页 |
·衡平法兴起的缘由 | 第44-47页 |
·衡平法的独立与成熟 | 第47-52页 |
·衡平法走向规范化道路 | 第47-48页 |
·衡平格言 | 第48-49页 |
·衡平法院 | 第49-50页 |
·衡平法先例的形成 | 第50-52页 |
·衡平法与普通法的融合 | 第52-55页 |
·衡平法院走向衰落 | 第52-53页 |
·1875 年《司法条例》的颁布 | 第53-55页 |
第7章 衡平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 第55-59页 |
·我国的传统衡平思想 | 第55-57页 |
·我国传统衡平司法的缺陷 | 第55-56页 |
·我国传统衡平思想的价值取向 | 第56-57页 |
·西方衡平思想的借鉴与吸收 | 第57-59页 |
·西方衡平思想的基本价值理念 | 第57-58页 |
·我国对衡平思想的现实需求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