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水资源概况 | 第11-12页 |
| ·饮用水污染的来源及类型 | 第12页 |
| ·饮用水安全 | 第12-13页 |
| ·远洋船舶携带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 第13页 |
| ·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发展 | 第13-15页 |
| ·国际饮用水水质标准发展 | 第14页 |
| ·国内饮用水水质标准发展 | 第14-15页 |
| ·常规饮用水消毒方法 | 第15-18页 |
| ·饮用水高级氧化处理技术 | 第18-20页 |
| ·常规高级氧化技术的优缺点 | 第20-21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第2章 活性氧自由基生成系统与原理 | 第23-35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高效生成活性氧自由基系统 | 第23-24页 |
| ·基于大气压强电场放电高效生成活性氧自由基的机理 | 第24-30页 |
| ·非平衡等离子体源的构建 | 第24-26页 |
| ·氧气的解离、电离过程 | 第26-27页 |
| ·生成羟自由基的反应路径 | 第27-30页 |
| ·总氧化剂(TRO)的检测 | 第30页 |
| ·总氧化剂(TRO)浓度测定 | 第30-34页 |
| ·实验材料与系统 | 第30-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 ·实验结果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活性氧自由基处理饮用水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 第35-54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实验材料与实验系统 | 第35-38页 |
| ·实验菌种 | 第35页 |
| ·实验用水 | 第35-36页 |
| ·玻璃器材 | 第36页 |
| ·实验试剂 | 第36-37页 |
| ·实验设备 | 第37页 |
| ·实验系统 | 第37-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 ·细菌培养及浓度测定 | 第38页 |
| ·细菌浓度对杀灭效果的影响实验 | 第38-39页 |
| ·反应时间对大肠杆菌灭菌效果的影响实验 | 第39页 |
| ·制备菌液 | 第39页 |
|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 | 第39-40页 |
| ·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40-41页 |
| ·扫描电镜 | 第41页 |
| ·实验结果 | 第41-52页 |
| ·菌液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 | 第41-42页 |
| ·不同细菌浓度条件对人工配水细菌杀灭率的影响 | 第42-45页 |
| ·不同反应时间对人工配水细菌杀灭率的影响 | 第45-48页 |
| ·漏出蛋白分析 | 第48-50页 |
| ·扫描电镜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4章 工艺优化及原水处理效果研究 | 第54-71页 |
| ·引言 | 第54页 |
| ·实验材料和系统 | 第54-56页 |
| ·实验用水 | 第54页 |
| ·培养基 | 第54-55页 |
| ·玻璃器材 | 第55页 |
| ·实验试剂 | 第55页 |
| ·实验设备 | 第55-56页 |
| ·高效生成羟自由基实验系统工艺流程 | 第56-58页 |
| ·高效生成羟自由基实验系统混溶罐连接工艺方案的确定 | 第58-63页 |
| ·第一种工艺流程的原水处理效果 | 第58-60页 |
| ·第二种工艺流程的原水处理效果 | 第60-61页 |
| ·第三种工艺流程的原水处理效果 | 第61-63页 |
| ·三种工艺流程的原水处理效果比较 | 第63页 |
| ·水源地天然水体灭菌效果研究 | 第63-64页 |
| ·工艺实验 | 第63-64页 |
| ·检测实验 | 第64页 |
| ·COD的测定 | 第64页 |
| ·UV_(254)的测定 | 第64页 |
| ·浊度的测定 | 第6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 ·不同月份大连某水库原水水质状况分析 | 第64-66页 |
| ·活性氧自由基对3月份和8月份实验效果研究 | 第66-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展望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7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授权和申请的专利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研究生履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