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8-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1 植物免疫系统 | 第12-14页 |
2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触发性免疫(PTI) | 第14-17页 |
3 效应因子触发性免疫(ETI) | 第17-21页 |
·基因对基因假说 | 第17-18页 |
·效应因子 | 第18-19页 |
·抗性蛋白识别无毒蛋白 | 第19-20页 |
·识别后的信号传导 | 第20-21页 |
4 植物真菌病害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真菌分泌蛋白的研究 | 第21-23页 |
·真菌效应因子 | 第23-24页 |
5 杨树黑斑病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6. 本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杨生褐盘二孢菌分泌蛋白质的分离和鉴定 | 第27-35页 |
引言 | 第27页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7-28页 |
·病原菌 | 第27页 |
·缓冲液、生化试剂和培养基 | 第27-28页 |
·仪器设备 | 第2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病原菌的培养 | 第28页 |
·杨生褐盘二孢菌分泌蛋白质的富集 | 第28页 |
·蛋白定量 | 第28-29页 |
·蛋白纯化 | 第29-30页 |
·蛋白质双向电泳 | 第30页 |
·图像采集及分析 | 第30-31页 |
·胰蛋白酶消化及 de-novo 从头测序 | 第31页 |
·数据库搜索比较 | 第31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1-34页 |
·双向电泳检测结果 | 第31-32页 |
·de-novo 从头测序结果 | 第32页 |
·数据库搜寻结果 | 第32-34页 |
4 讨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分泌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5-61页 |
引言 | 第35页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5-36页 |
·病原菌材料 | 第35页 |
·缓冲液、生化试剂和培养基 | 第35-36页 |
·仪器设备 | 第3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6-45页 |
·杨生褐盘二孢菌 RNA 提取 | 第36-37页 |
·使用 DNA 酶消化处理总 RNA | 第37页 |
·反转录获得 cDNA | 第37-38页 |
·PCR 简并引物设计 | 第38-39页 |
·使用简并引物进行 3’RACE | 第39-40页 |
·5’RACE | 第40-44页 |
·目的片段的回收与纯化 | 第44页 |
·目的片段连接载体 | 第44页 |
·大肠杆菌转化 | 第44-4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5-59页 |
·病原菌 RNA 提取结果 | 第45-46页 |
·3’RACE 结果 | 第46-47页 |
·分泌蛋白基因克隆结果 | 第47-59页 |
4 讨论 | 第59-61页 |
第四章 杨生褐盘二孢菌在侵染宿主时分泌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61-73页 |
引言 | 第61-62页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62页 |
·病原菌材料 | 第62页 |
·植物材料 | 第62页 |
·实验试剂 | 第62页 |
·仪器设备 | 第6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2-66页 |
·收集杨生褐盘二孢菌分生孢子 | 第62-63页 |
·杨树材料的培养 | 第63页 |
·接种实验 | 第63页 |
·侵染过程的电子扫描观察 | 第63-64页 |
·RNA 提取 | 第64-65页 |
·cDNA 第一链的反转录合成 | 第65页 |
·实时定量 | 第65-6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6-71页 |
·不同侵染时期 RNA 提取结果 | 第66页 |
·电镜扫描结果 | 第66-67页 |
·实时定量分析结果 | 第67-71页 |
4 讨论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利用基因组信息及杨树原生质体系统筛选杨生褐盘二孢菌效应因子 | 第73-96页 |
引言 | 第73-7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74-75页 |
·植物材料 | 第74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74页 |
·实验试剂 | 第74-75页 |
·仪器设备 | 第7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5-83页 |
·基因组范围内预测效应因子 | 第75页 |
·候选效应因子的克隆 | 第75-77页 |
·入门载体的构建 | 第77-78页 |
·回收纯化入门载体 | 第78页 |
·LR 反应构建目的载体 | 第78-79页 |
·大规模质粒提取 | 第79-80页 |
·选择合适的报告基因载体 | 第80-83页 |
·构建对照载体 | 第83页 |
·原生质体活力的检测 | 第83页 |
·利用原生质体系统筛选效应因子 | 第8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83-93页 |
·效应因子的预测及克隆结果 | 第83-85页 |
·报告基因载体的选择 | 第85-87页 |
·杨树原生质体分离结果 | 第87页 |
·原生质体转基因活性检测 | 第87-88页 |
·对照基因 Luciferin 检测分析 | 第88-89页 |
·效应因子筛选 | 第89-93页 |
4 讨论 | 第93-96页 |
·真菌效应因子预测 | 第93-94页 |
·利用杨树原生质体体系筛选效应因子 | 第94-96页 |
本论文创新点和问题与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附录 | 第102-140页 |
摘要 | 第140-143页 |
ABSTRACT | 第143-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