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缘由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架构 | 第12-13页 |
·主要思路 | 第12页 |
·重要观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文献查阅法 | 第13页 |
·定性分析法 | 第13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13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3-15页 |
·原创性 | 第13-14页 |
·完整性 | 第14-15页 |
第一章 胡锦涛倡导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原因 | 第15-19页 |
·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以应对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 | 第15-16页 |
·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需要 | 第16-17页 |
·进一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 第17页 |
·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胡锦涛倡导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 第19-24页 |
·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本色精神 | 第19页 |
·弘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坚韧精神 | 第19-20页 |
·弘扬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民族创新精神 | 第20-21页 |
·弘扬淡泊名利、默默无闻的民族奉献精神 | 第21页 |
·弘扬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民族团结精神 | 第21-22页 |
·弘扬不惧强权、卫我尊严的民族独立精神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胡锦涛倡导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要求 | 第24-33页 |
·营造一种氛围:即宣传学习中华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 | 第24-25页 |
·做到两个坚持 | 第25-27页 |
·坚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 第25-26页 |
·坚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 第26-27页 |
·开展五种教育 | 第27-30页 |
·爱国主义教育 | 第27-28页 |
·理想信念教育 | 第28-29页 |
·中国历史教育 | 第29页 |
·基本国情教育 | 第29-30页 |
·革命传统教育 | 第30页 |
·体现三个结合 | 第30-33页 |
·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 第30-31页 |
·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 | 第31-32页 |
·全民性与重点性相结合 | 第32-33页 |
第四章 胡锦涛倡导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 第33-40页 |
·对台处理方式的刚柔性 | 第33-34页 |
·应对分裂事件的果断性 | 第34-35页 |
·捍卫领土主权的坚定性 | 第35-36页 |
·反对外来干涉的针对性 | 第36-37页 |
·维护国家统一的强力性 | 第37-40页 |
第五章 胡锦涛倡导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 | 第40-45页 |
·有助于进一步振奋国人民族精神,以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第40-41页 |
·有助于进一步对外展示民族形象,以便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 第41-42页 |
·有助于进一步发扬光大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以便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 | 第42-43页 |
·有助于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改革,以便努力培养出“四有”合 格人才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