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章 独具特色魅力的小水井苗族文化 | 第12-21页 |
第一节 近 20 年小水井苗民生活生产状态的变化 | 第12-17页 |
一、服饰装扮:花苗服饰风格和穿衣格调越发重视 | 第12-13页 |
二、花山节庆:政府财政支持,节日越办越具规模 | 第13-14页 |
三、赋予“田农”到“艺术家”双重身份 | 第14-15页 |
四、唱法风格和歌曲类型:声部清晰,和声丰满,类型繁多 | 第15-16页 |
五、生活经济条件依然艰苦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小水井苗族文化的特殊性---基督教文化的渗透 | 第17-19页 |
一、博爱、感恩、敬畏和乐观的核心价值观 | 第17-18页 |
二、规范、引导、遵守人类基本的行为准则观 | 第18页 |
三、基督教文化与小水井苗族文化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小水井苗族村现有的三大优势 | 第19-21页 |
一、人文优势:文化融合体现出来的和谐、感恩的精神氛围 | 第19-20页 |
二、地域优势:靠近昆明中心城区的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三、品牌优势: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品牌 | 第21页 |
第二章 小水井苗族文化传承发展现状及其思索 | 第21-28页 |
第一节 小水井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 第22-25页 |
一、传承人的扶持和培养缺乏力度 | 第22页 |
二、现代文明对小水井文化生态的冲击 | 第22-23页 |
三、水资源、人才、硬性环境条件的匮乏 | 第23-25页 |
四、对文化产品形式与内容的理性考量 | 第25页 |
第二节 小水井苗族音乐文化特征---走红文化现象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小水井苗族文化走红的原因 | 第26-28页 |
一、回归艺术本源—灵魂、传统、愉悦 | 第26-27页 |
二、最“土”的农民与最“洋”的原生态形成的强烈反差 | 第27-28页 |
三、基督教音乐跨地域、跨时代的特征 | 第28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案例分析 | 第28-34页 |
第一节 国内地区案例的启示 | 第28-31页 |
一、丽江古城:过度商业化开发降低了古城文化魅力 | 第28-29页 |
二、上海新天地:创意活动提高文化资源附加值 | 第29-31页 |
第二节 国外地区案例的启悟 | 第31-34页 |
一、台湾白木屋:定位准确注重品牌形象 | 第31-32页 |
二、美国迪斯尼:多方位文化体验理念赢得更大的市场需求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小水井苗族文化活态保护与传承 | 第34-40页 |
第一节 小水井苗族文化活态保护的原则 | 第34-37页 |
一、抢救性保护原则:保住活性根基 | 第35页 |
二、本真性保护原则:继承文化精髓,维持主体创造 | 第35-36页 |
三、整体内外性保护原则:核心价值与外在形态双重关注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小水井苗族文化活态传承的方式 | 第37-39页 |
一、家庭传承与师徒传承:有效传承民族文化的基本方式 | 第37-38页 |
二、社会传承:融入现代生活,紧跟时代步伐 | 第38页 |
三、教育传承: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普及传播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小水井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形成动态文化发展观 | 第39-40页 |
一、变革、否定、更新是文化发展的常态 | 第39页 |
二、创新成为文化动态传承与发展的根本原动力 | 第39-40页 |
第五章 生态学视角下的小水井苗族文化活态发展 | 第40-61页 |
第一节 小水井苗族的文化产品经营与品牌打造 | 第40-50页 |
一、文化产品的形成--小水井苗族文化的具象符号 | 第40-43页 |
(一)音乐文化:以基督教为背景,以巴洛克音乐为主体 | 第40-41页 |
(二)民俗文化:以苗族传统文化为载体,以苗族文化生活形态为特色 | 第41-43页 |
二、文化产品的市场开发--小水井苗族文化营销 | 第43-45页 |
(一)准确定位:消费者、同行业竞争者和市场 | 第43-44页 |
(二)文化产品创新:赢得消费群体的主要手段 | 第44-45页 |
三、文化品牌的打造--理念与技术双重保障 | 第45-50页 |
(一)文化创意产业理念的契合 | 第46-48页 |
(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 | 第48-50页 |
第二节 开发小水井苗族文化的几点设想 | 第50-61页 |
一、文化资源创意活动的深度开发 | 第51-56页 |
(一)自然资源利用:打造森林公园天然养吧 | 第51-52页 |
(二)开展文化体验:创建苗族传统手工艺文化园和苗族文化竞技广场 | 第52-55页 |
(三)创造精品住宅区域:从消费者实际心理需求出发 | 第55-56页 |
二、尊重不同人的主体地位--村民、创意人才、消费者 | 第56-59页 |
(一)重视村民们的主体性:树立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 | 第56-57页 |
(二)发挥创意人才的力量:增加产业附加值,融合现代文化元素 | 第57-58页 |
(三)关注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多方位市场营销,彰显浓厚人文关怀 | 第58-59页 |
三、树立知识产权文化意识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