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油藏描述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油藏描述的定义 | 第9-10页 |
·油藏描述的发展历程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油田地质基本特征 | 第13-15页 |
·区域地质简述 | 第13-14页 |
·地理位置 | 第14页 |
·勘探开发现状 | 第14-15页 |
第三章 地层与构造特征 | 第15-27页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5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5-20页 |
·地层划分对比原则 | 第15-16页 |
·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 第16页 |
·主要标志层及其特征 | 第16-17页 |
·研究区地层划分 | 第17-20页 |
·地层对比特征 | 第20-24页 |
·长4+5油层组 | 第20页 |
·长6油层组 | 第20页 |
·长7油层组 | 第20-24页 |
·构造特征 | 第24-27页 |
第四章 沉积相研究及储层砂体展布特征 | 第27-43页 |
·沉积背景 | 第27-28页 |
·沉积相类型 | 第28-34页 |
·沉积相划分标志 | 第28-31页 |
·沉积相类型 | 第31-34页 |
·沉积体系展布特征 | 第34-39页 |
·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34-35页 |
·连井沉积相对比 | 第35-37页 |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37-39页 |
·储层砂体展布特征 | 第39-43页 |
·长4+5~1储层展布及砂体特征 | 第39-40页 |
·长4+5~2储层展布及砂体特征 | 第40-41页 |
·长6~1储层展布及砂体特征 | 第41页 |
·长6~3储层展布及砂体特征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储集层特征及评价 | 第43-57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43-46页 |
·碎屑矿物组分以及岩石类型 | 第43-44页 |
·填隙物组合特征 | 第44-45页 |
·粘土矿物组合 | 第45-46页 |
·孔隙类型及组合 | 第46-48页 |
·粒间孔隙 | 第46页 |
·溶蚀孔隙 | 第46-47页 |
·填隙物内微孔隙 | 第47-48页 |
·微裂隙 | 第48页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48-49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49-52页 |
·储层分类及评价 | 第52-57页 |
·储层分类及评价标准 | 第52-54页 |
·储层评价结果 | 第54-57页 |
第六章 油气分布特征研究 | 第57-63页 |
·发育多套有效烃源岩 | 第57-59页 |
·沉积构造对烃源岩发育的影响 | 第57-58页 |
·延长组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及丰度 | 第58-59页 |
·三角洲相沉积了有效砂体 | 第59页 |
·发育鼻状隆起构造 | 第59-61页 |
·流体性质 | 第61页 |
·原油性质 | 第61页 |
·地层水性质 | 第61页 |
·圈闭及油藏类型 | 第61-62页 |
·主要油层的分布特征 | 第62-63页 |
第七章 地质储量计算 | 第63-68页 |
·储量参数 | 第63-66页 |
·含油面积 | 第63-64页 |
·有效厚度下限 | 第64-66页 |
·有效厚度划分与夹层扣除 | 第66页 |
·有效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原油密度和地层原油体积系数 | 第66页 |
·原始气油比 | 第66页 |
·储量计算方法、计算单元 | 第66-68页 |
·储量计算单元划分 | 第67页 |
·储量计算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73-74页 |
详细摘要 | 第74-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