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综述:《伤寒论》中的温病思想现代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6页 |
前言 | 第16-17页 |
1 伤寒与温病的内涵与外延界定 | 第17-24页 |
·病名的界定 | 第17-18页 |
·温病病因的探讨 | 第18-19页 |
·伤寒与温病之争 | 第19-24页 |
·争论1:《伤寒论》之方能否治疗温病 | 第19-21页 |
·争论2:瘟疫与温病之争 | 第21-22页 |
·争论3:用药之寒温之争 | 第22-24页 |
2 理论研究:代表性医家温病用《伤寒论》方思想概述 | 第24-37页 |
·《伤寒论》注家的温病思想研究 | 第24-35页 |
·柯韵伯论伤寒中的温病 | 第24-25页 |
·伏邪致病的温病观 | 第24页 |
·治宜辛寒,热分虚实的治疗观 | 第24-25页 |
·陈修园的温病思想 | 第25-26页 |
·伏邪发温病 | 第25页 |
·温病是太少两感病 | 第25页 |
·寒凉以散之的治疗法则 | 第25-26页 |
·唐容川的温病思想 | 第26-27页 |
·伤寒与温病一体,皆分经用药 | 第26页 |
·温病分型 | 第26-27页 |
·陆懋修的温病思想 | 第27-29页 |
·“冬伤于寒”的致病观 | 第27-28页 |
·温病之辨证论治 | 第28-29页 |
·曹颖甫的温病思想 | 第29-31页 |
·内伤发病的致病观 | 第29-30页 |
·温病的治疗方药 | 第30-31页 |
·章太炎的温病思想简述 | 第31-34页 |
·阳明病即是温热病 | 第31-33页 |
·阳明病分肠胃不分经腑 | 第33页 |
·温病治疗九法十方 | 第33-34页 |
·伤寒温病医师用药的偏任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温病学代表人物运用《伤寒论》方 | 第35-37页 |
·吴又可运用《伤寒论》方 | 第35页 |
·叶天士运用《伤寒论》方治疗温病 | 第35页 |
·吴鞠通运用《伤寒论》方治疗温病 | 第35-36页 |
·王士雄运用《伤寒论》方治疗温病 | 第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3 温病的分类以及相应的治疗法则 | 第37-40页 |
·按病因分类 | 第37页 |
·温病与瘟疫 | 第37页 |
·温病的治疗法则 | 第37-40页 |
·卫分证的“汗之可也” | 第37-38页 |
·气分证的清热战汗法 | 第38页 |
·营分证的“透热转气”法 | 第38-39页 |
·血分证的“凉血散血”法 | 第39页 |
·邪在三焦的“分消上下” | 第39-40页 |
4 以方测证探《伤寒论》方在温病中的临床运用 | 第40-70页 |
·卫分证 | 第40-44页 |
·辛凉疏卫法 | 第40-43页 |
·苦宣折热法 | 第43-44页 |
·气分证 | 第44-57页 |
·辛寒清气法——轻宣法 | 第45-47页 |
·辛寒清气法 | 第47-54页 |
·辛寒清气法——清热泻火法 | 第54-57页 |
·热郁于里,阻滞三焦 | 第57-62页 |
·疏调升降法 | 第57-58页 |
·宣畅三焦、醒胃祛湿法 | 第58-62页 |
·芳香化湿法 | 第59页 |
·苦温燥湿法 | 第59-60页 |
·淡渗利湿法 | 第60-62页 |
·导滞通下法 | 第62页 |
·营分证 | 第62-64页 |
·清营养阴法 | 第63页 |
·开闭通窍法 | 第63-64页 |
·血分证 | 第64-70页 |
·凉血散瘀法 | 第65-67页 |
·凉肝熄风法 | 第67-69页 |
·调节阴阳,增液复脉 | 第69-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