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1 导论 | 第8-18页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创新与不足 | 第9-11页 |
·研究方法 | 第9页 |
·文章框架与主要内容 | 第9-10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影子银行体系的基本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影子银行体系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关系 | 第13-14页 |
·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研究 | 第14-15页 |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16-18页 |
2 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风险与影响分析 | 第18-30页 |
·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分析 | 第18-25页 |
·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及其特点 | 第18-19页 |
·影子银行体系的构成及运行机制 | 第19-24页 |
·影子银行体系的功能 | 第24-25页 |
·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分析 | 第25-28页 |
·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增加了系统性风险 | 第25-27页 |
·影子银行体系提高了监管套利的可能性 | 第27-28页 |
·影子银行体系的影响分析 | 第28-30页 |
·影子银行体系的积极影响 | 第28页 |
·影子银行体系的消极影响 | 第28-30页 |
3 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框架研究 | 第30-41页 |
·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理论分析 | 第30-34页 |
·巴塞尔协议三 | 第30-32页 |
·宏观审慎性监管 | 第32-34页 |
·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制度安排 | 第34-36页 |
·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目标、范围与重点 | 第34-35页 |
·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模式 | 第35页 |
·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思路 | 第35-36页 |
·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操作框架举例 | 第36-41页 |
·美国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改革 | 第36-37页 |
·FSB 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改革建议 | 第37-41页 |
4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风险与监管 | 第41-51页 |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产生 | 第41-49页 |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构成 | 第41-42页 |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与风险监管分析 | 第42-46页 |
·中国式“影子银行”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影子银行体系的对比 | 第46页 |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46-49页 |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监管框架 | 第49-51页 |
·正确认识影子银行的发展、风险及监管 | 第49页 |
·加强金融立法,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职责 | 第49页 |
·贯彻“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 | 第49-50页 |
·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防范系统性风险 | 第50页 |
·深化金融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 | 第50-51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 | 第51页 |
·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框架 | 第51-52页 |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监管 | 第52页 |
·展望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