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引言 | 第11-39页 |
|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 第11-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项目依托 | 第12页 |
|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2-25页 |
| ·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 | 第12-13页 |
| ·层序地层 | 第13-14页 |
| ·沉积古地理 | 第14-16页 |
| ·铝土矿 | 第16-24页 |
| ·存在问题 | 第24-25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6-35页 |
| ·综合地层及地层格架研究 | 第26-28页 |
| ·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模式研究 | 第28-32页 |
| ·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 | 第32-34页 |
| ·成矿作用分析 | 第34-35页 |
| ·成矿规律及成矿远景预测 | 第35页 |
| ·论文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35-37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37-39页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39-58页 |
| ·构造 | 第39-40页 |
| ·地层 | 第40-56页 |
| ·岩石地层 | 第40-46页 |
| ·生物地层 | 第46-51页 |
| ·层序地层 | 第51-56页 |
| ·岩浆岩 | 第56-58页 |
| 3 文山天生桥地区吴家坪早期沉积古地理 | 第58-98页 |
| ·综合地层对比及高分辨地层格架 | 第58-61页 |
| ·层序对比 | 第58-59页 |
| ·层序地层格架 | 第59-61页 |
| ·主要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61-67页 |
| ·铝质岩 | 第62-64页 |
| ·铁铝质岩 | 第64页 |
| ·铁质岩 | 第64页 |
| ·灰岩 | 第64-66页 |
| ·硅质岩 | 第66页 |
| ·泥岩 | 第66页 |
| ·粉砂岩 | 第66页 |
| ·砂岩 | 第66页 |
| ·砾岩 | 第66页 |
| ·薄煤层 | 第66-67页 |
| ·沉积相模式的建立及其类型特征 | 第67-74页 |
| ·低能泥质海岸缓坡模式 | 第68-69页 |
| ·具凹陷的低能泥质海岸模式 | 第69-72页 |
| ·具隆起的低能泥质海岸模式 | 第72-74页 |
| ·吴家坪阶下部单因素分析 | 第74-84页 |
| ·单因素分析 | 第74-84页 |
| ·多因素综合作图 | 第84-87页 |
| ·吴家坪早期沉积古地理特征 | 第87-89页 |
| ·各沉积体系域古地理特征 | 第89-98页 |
| ·Sq1 海进体系域(TST)岩相古地理分析 | 第89-91页 |
| ·Sq1 早期高位体系域(EHST)岩相古地理分析 | 第91-93页 |
| ·Sq1 晚期高位体系域(LHST)岩相古地理分析 | 第93-95页 |
| ·各体系域古地理演化分析 | 第95-98页 |
| 4 成矿作用 | 第98-118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98-99页 |
| ·铝土矿地质特征 | 第99-102页 |
| ·铝土矿的结构类型 | 第99-101页 |
| ·矿物组成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 第101-102页 |
|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2-111页 |
|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3-104页 |
|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4-108页 |
|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8-111页 |
| ·矿床成因分析 | 第111-118页 |
| ·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 第111-115页 |
| ·成矿作用过程分析 | 第115-116页 |
| ·成矿阶段划分 | 第116-118页 |
| 5 成矿规律与远景预测 | 第118-130页 |
| ·含矿岩系特征 | 第118-120页 |
| ·矿体厚度及品位变化特征 | 第120-125页 |
| ·成矿规律分析 | 第125-126页 |
| ·沉积环境分析 | 第126-127页 |
| ·控矿因素分析 | 第127-128页 |
| ·主要控矿因素 | 第127页 |
| ·气候控制因素 | 第127-128页 |
| ·成矿远景区分析 | 第128-130页 |
| 6 结论与存在问题 | 第130-132页 |
| ·结论 | 第130-131页 |
| ·存在问题 | 第131-132页 |
| 致谢 | 第132-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3-148页 |
| 附录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