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

上海市黄浦区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9页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4-15页
  (一) 研究背景第14页
  (二) 研究意义第14-15页
 二、基本概念界定第15-18页
  (一) 劳动关系和劳动争议第15-16页
  (二) 劳动仲裁和劳动监察第16-17页
  (三) 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第17页
  (四) 群体性劳动争议和集体劳动争议第17-18页
 三、理论基础第18-20页
  (一)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及其构成理论第18-20页
  (二) 制度及其构成理论在本论文中运用的必要性第20页
 四、文献综述第20-27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3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23-26页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第26-27页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7-29页
  (一) 研究目标第27页
  (二) 研究内容第27页
  (三) 研究方法第27-28页
  (四) 可行性分析第28页
  (五)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28-29页
第二章 上海市黄浦区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现状第29-39页
 一、上海市黄浦区群体性劳动争议情况第29-35页
  (一) 上海市黄浦区的基本情况及研究价值第29-30页
  (二) 上海市黄浦区群体性劳动争议的现状第30-33页
  (三) 上海市黄浦区群体性劳动争议典型案例及分析第33-35页
 二、上海市黄浦区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第35-37页
  (一) 劳动保障监察第35-36页
  (二) 劳动争议仲裁第36页
  (三) 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第36页
  (四) 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第36-37页
  (五) 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第37页
  (六) 人民法院第37页
 三、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上海市黄浦区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第39-48页
 一、上海市黄浦区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存在的问题第39-42页
  (一) 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供给不足第39-40页
  (二) 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繁琐第40-41页
  (三) 群体性劳动争议联动处置薄弱第41-42页
 二、上海市黄浦区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问题的成因分析第42-47页
  (一) 正式制度范畴的问题成因分析第42-44页
  (二) 非正式制度范畴的问题成因分析第44-45页
  (三) 制度实施范畴的问题成因分析第45-47页
 三、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上海市黄浦区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国外经验借鉴第48-53页
 一、国外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第48-50页
  (一) 法国的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第48-49页
  (二) 德国的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第49页
  (三) 美国的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第49-50页
 二、国外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经验启示第50-52页
  (一) 正式制度范畴的经验启示第50-51页
  (二) 非正式制度范畴的经验启示第51-52页
  (三) 制度实施范畴的经验启示第52页
 三、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完善上海市黄浦区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对策第53-64页
 一、完善上海市黄浦区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基本原则第53-54页
  (一) 制度创新原则第53页
  (二) 利益兼顾原则第53-54页
  (三) 有效控制原则第54页
  (四) 统筹推进原则第54页
 二、完善上海市黄浦区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具体建议第54-61页
  (一) 加强正式制度供给第54-56页
  (二) 优化非正式制度环境第56-57页
  (三) 增强制度实施的有效性第57-61页
 三、完善上海市黄浦区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具体建议的可行性分析第61-62页
  (一) 基于正式制度范畴建议的可行性考量第61-62页
  (二) 基于非正式制度范畴建议的可行性考量第62页
  (三) 基于制度实施范畴建议的可行性考量第62页
 四、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六章 结论及其讨论第64-66页
 一、研究结论第64页
 二、研究不足第64-65页
 三、研究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后记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种氨基酸修饰的树形高分子基因转染效率及生物相容性比较
下一篇:汪曾祺小说文艺民俗审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