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通风、除尘、空气净化、除湿论文

房间通风量的测量与室内局部区域通风效果的评价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0-12页
第1章 引言第12-22页
   ·课题背景第12-13页
   ·通风量测量的已有研究第13-17页
     ·房间通风量的测量第13页
     ·风道中的测量第13-14页
     ·室内的测量第14-17页
   ·局部区域通风效果的评价第17-19页
     ·局部区域通风第17页
     ·局部区域通风研究的意义第17-18页
     ·已有的评价指标第18-19页
   ·本课题的内容第19-22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1页
     ·本文的创新点第21-22页
第2章 利用示踪气体测量风道风量的研究第22-39页
   ·方法改进及可行性分析第22-25页
     ·测量系统原理图第22页
     ·风量计算方法的改进第22-24页
     ·带回风系统中方法的适用第24-25页
   ·掺混长度的研究第25-31页
     ·掺混长度的定义第25-27页
     ·掺混长度的影响因素第27-28页
     ·被动措施缩短掺混长度第28-30页
     ·主动措施缩短掺混长度第30-31页
   ·测量装置的开发第31-34页
     ·示踪气体及传感器的选用第31-32页
     ·释放管的设计第32-33页
     ·装置原理机的设计第33-34页
   ·测量装置的精度与应用第34-38页
     ·与喷嘴流量计的实验对比第34-36页
     ·装置的应用探讨第36页
     ·实际测量方法与步骤第36-37页
     ·实际应用示例第37-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室内通风量测量的问题和有效通风量第39-55页
   ·示踪气体测量方法的问题第39-42页
     ·室内均匀混合假设第39-40页
     ·非均匀性对测量的影响第40-42页
   ·室内空气混合的均匀性第42-47页
     ·室内多区域模型第42-44页
     ·室内无源时各区域的浓度变化第44-46页
     ·浓度曲线稳定衰减的斜率第46页
     ·两区域模型的结果与分析第46-47页
   ·下降法测量的问题讨论第47-51页
     ·下降法测量的问题第47-50页
     ·单个出口任意初始分布的多点测量第50-51页
     ·单个出口均匀初始浓度的单点测量第51页
   ·房间的有效通风量第51-54页
     ·三种通风量指标的概念第51-53页
     ·有效通风量的意义和测量第53-54页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4章 室内局部区域通风效果的评价第55-83页
   ·主要的局部区域通风指标及对比第55-62页
     ·局部通风量系列指标第55-57页
     ·局部纯净风量系列指标第57-61页
     ·污染物传播规律的研究第61-62页
   ·局部区域通风通风能力第62-69页
     ·两种局部风量的定性比较第62-63页
     ·两种指标对通风能力的定量评价第63-68页
     ·两种指标的不足第68-69页
   ·污染物的等效转移模型第69-72页
     ·区域空气交换的马尔可夫过程第69-70页
     ·等效源模型第70-71页
     ·等效源模型的理解第71-72页
   ·局部区域通风效果的综合评价第72-74页
     ·通风排热与排污的对比第72-73页
     ·局部区域通风的“量”第73页
     ·局部区域通风的“质”第73-74页
     ·局部区域通风的“潜力”第74页
   ·指标的计算方法和算例分析第74-79页
     ·利用 CFD 软件计算的方法和步骤第75-76页
     ·算例场景设置第76-77页
     ·结果展示与分析第77-79页
   ·指标和方法的应用第79-81页
     ·污染源和关注区域可变时的优化第80页
     ·通风气流组织的设计第80-81页
     ·净化器的选型和布置第81页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5章 非恒定条件对房间通风的影响浅析第83-93页
   ·非恒定通风的特点和描述第83-86页
     ·瞬时风量与时均风量第83-84页
     ·有效风量第84-85页
     ·简单的非恒定通风第85-86页
   ·非恒定通风效果的影响因素第86-89页
     ·恒定释放时室内的浓度变化第86页
     ·影响周期变化通风效果的因素第86-87页
     ·影响因素的数值验证第87-89页
   ·逆流的影响第89-90页
   ·非恒定条件下通风量的测量第90-91页
     ·恒定释放法第90-91页
     ·浓度衰减法第91页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3-96页
   ·研究内容与成果第93-94页
   ·今后的工作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1页
致谢第101-103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03-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筑墙体理想热物性的确定方法及其机理诠释
下一篇:北方高层住宅自然通风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