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以文山市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22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网格化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论文思路 | 第16-17页 |
|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7-22页 |
| ·网格 | 第17-19页 |
| ·社区与网格化管理 | 第19-20页 |
|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一般性特征 | 第20-22页 |
| 2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 ·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 ·治理的概念 | 第22页 |
| ·治理主体间权力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 | 第22-23页 |
| ·公民社会理论 | 第23-24页 |
|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4-25页 |
| ·政府职能定位的转变 | 第24页 |
| ·公众地位的转变 | 第24页 |
| ·引入竞争机制 | 第24-25页 |
|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5-26页 |
| 3 文山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现状 | 第26-38页 |
| ·文山市概况 | 第26-27页 |
| ·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作用与优势 | 第27-28页 |
| ·网格化管理的组织体系 | 第28-31页 |
| ·文山市网格化管理框架的总体原则和基本目标 | 第28-30页 |
| ·组织体系的构成 | 第30-31页 |
| ·网格化管理的运行体系 | 第31-34页 |
| ·政府主导 | 第31页 |
| ·社会组织参与 | 第31-32页 |
| ·网格化信息平台建设 | 第32-34页 |
| ·社区网格化管理流程 | 第34-35页 |
| ·网格化管理的保障体系 | 第35-38页 |
| ·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 | 第35-36页 |
| ·党内民主制度 | 第36-37页 |
| ·构建社区服务保障体系,夯实网格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 第37页 |
| ·构建社区公共安全体系,为网格化管理创造和谐环境 | 第37-38页 |
| 4 文山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8-43页 |
| ·“网”与“格”的划分问题 | 第38-39页 |
| ·网格资源调配不充分 | 第39页 |
| ·公众参与不足和行政化倾向严重问题 | 第39-40页 |
| ·公众参与不充分 | 第39-40页 |
| ·行政化倾向严重问题 | 第40页 |
| ·社区问题受理与解决机制不完善 | 第40-41页 |
| ·社区信息平台安全性问题 | 第41-42页 |
| ·社区服务能力与公众多元化需求之间的不匹配性 | 第42-43页 |
| 5 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践及启示 | 第43-47页 |
| ·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践 | 第43-45页 |
| ·河南漯河“一格四员”运作模式 | 第43-44页 |
| ·宁夏石嘴山大武口区“4+6”运作模式 | 第44-45页 |
| ·山西长治”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 第45页 |
| ·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启示 | 第45-47页 |
| ·坚持服务导向,落实责任到人 | 第45-46页 |
|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和服务效能 | 第46-47页 |
| 6. 完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路径 | 第47-53页 |
| ·科学合理划分社区“网”与“格” | 第47-48页 |
| ·社区网格化流程优化与服务管理资源整合 | 第48-49页 |
| ·充分挖掘社区资源 | 第48-49页 |
| ·整合社区人力资源 | 第49页 |
| ·转变政府角色,鼓励群众参与自治 | 第49-50页 |
| ·服务对象诉求统一受理渠道与协调解决机制 | 第50-51页 |
| ·完善受理机制 | 第50页 |
| ·完善解决机制 | 第50-51页 |
| ·将系统安全维护纳入日程 | 第51-53页 |
| 7. 结语和展望 | 第53-55页 |
| ·结语 | 第53页 |
| ·展望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