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PGA的动态心电监护系统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心电信号动态监护系统的发展历史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心电监护仪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随身携带的便携式心电监护仪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 ·心电远程监护系统的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 ·本论文关键技术及方案 | 第15-16页 |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16页 |
| ·文章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 2 心电信号研究基础 | 第18-26页 |
| ·心电图概述 | 第18-21页 |
| ·心电信号的产生机理 | 第18页 |
| ·心电信号的特点 | 第18-19页 |
| ·心电图各波形的意义及特点 | 第19-20页 |
| ·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 | 第20-21页 |
| ·心电信号中的常见噪声分析 | 第21-22页 |
| ·心电导联体系 | 第22-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3 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 第26-31页 |
|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典型方案比较 | 第26-27页 |
| ·两种典型方案 | 第26-27页 |
| ·两种典型方案的比较 | 第27页 |
| ·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27-29页 |
| ·系统硬件平台的创新点 | 第29-30页 |
| ·系统硬件平台的技术要点 | 第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4 系统硬件子系统设计 | 第31-51页 |
|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 | 第31-43页 |
| ·预处理单元 | 第32页 |
| ·A/D转换单元 | 第32-36页 |
| ·控制单元 | 第36-39页 |
| ·时钟电路 | 第39-40页 |
| ·20针JTAG接口电路 | 第40-41页 |
| ·启动配置以及复位电路 | 第41-42页 |
| ·采集模块工作图 | 第42-43页 |
| ·心电信号处理模块 | 第43-50页 |
| ·心电信号处理模块电路图 | 第43-46页 |
| ·FPGA简介 | 第46-47页 |
| ·FPGA选型 | 第47-49页 |
| ·本论文所使用的FPGA子单元方框图及其功能 | 第49-50页 |
| ·FPGA状态机 | 第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5 系统软件子系统设计 | 第51-66页 |
| ·软件开发环境 | 第51-53页 |
| ·硬件开发工具XilinxISE | 第51-52页 |
| ·Keil uVision C51 | 第52-53页 |
| ·软件子系统设计流程 | 第53-59页 |
| ·软件子系统模块分析 | 第53页 |
| ·ADS1298软件开发流程 | 第53-54页 |
| ·STM32微控制器软件开发流程 | 第54-56页 |
| ·XC3S500E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软件开发流程 | 第56-57页 |
| ·基于FPGA的FIR滤波器设计 | 第57-59页 |
| ·软件子系统程序设计 | 第59-65页 |
| ·模数转换单元初始化程序设计 | 第59-62页 |
| ·控制器单元初始化程序设计 | 第62-63页 |
| ·模数转换单元采集程序设计 | 第63-64页 |
| ·心电信号处理模块程序设计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6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第66-71页 |
|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测试 | 第66-68页 |
| ·模数转换单元增益稳定性测试 | 第66-67页 |
| ·模数转换单元幅频特性测试 | 第67-68页 |
|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总体测试 | 第68页 |
| ·心电信号处理模块测试 | 第68-69页 |
| ·动态监护系统硬件平台总体测试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 ·总结 | 第71页 |
| ·展望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附录A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