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传统文人画的形式 | 第11-21页 |
一、 文人画的定义 | 第11-12页 |
二、 文化形式 | 第12-17页 |
(一) 、丰富的哲理性 | 第13-14页 |
(二) 、融汇中国文化精髓,并非单纯视觉因素 | 第14-16页 |
(三) 、“托物言志”与“立象尽意” | 第16-17页 |
三、 中国画的形式特征 | 第17-21页 |
(一) “迹简意淡而雅正” | 第18-19页 |
(二) 、诗书画印相结合“并非逸笔草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新文人画对传统文人画的传承与逆反 | 第21-24页 |
一、 新文人画的时代背景 | 第21页 |
二、 新文人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 第21-23页 |
三、 新文人画的意义和局限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解析文人画在学院教育中的作用 | 第24-36页 |
一、 传统师徒式教习方式的再认识 | 第24-25页 |
二、 学院艺术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缺失 | 第25-27页 |
三、 中国画的基础教学是“传移模写” | 第27-29页 |
四、 打好基础 | 第29-33页 |
(一) 、理解和掌握水墨画的表现程式(以《芥子园画传》为例) | 第29-30页 |
(二) 、书法训练的必要性 | 第30-31页 |
(三) 、提高文化修养 | 第31-33页 |
五、 当代水墨画创作越来越重视文人画遗产 | 第33-36页 |
第四章 、将文人画传统化为自己的创作营养(个人学习心得) | 第36-38页 |
一、 临摹类作品 | 第36-37页 |
二、 临摹与创作相结合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40页 |
注释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