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全球地震灾害 | 第15页 |
·我国近年地震灾害 | 第15-16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6-21页 |
·欧美国家的防灾措施 | 第16页 |
·日本应对地震灾害的建设 | 第16-19页 |
·我国应对地震的体系发展 | 第19-21页 |
·比较与启示 | 第21页 |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21-2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研究视角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老城区抗震防灾规划的内容与难点 | 第25-38页 |
·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安全城市理论 | 第25-26页 |
·灾害风险管理周期理论 | 第26-27页 |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内容 | 第27-28页 |
·相关法规依据与规范 | 第27-28页 |
·目标与要求 | 第28页 |
·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相互关系 | 第28页 |
·老城区抗震防灾规划的难点 | 第28-32页 |
·老城区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的地位 | 第28-30页 |
·老城区抗震防灾规划遇到的困难 | 第30-32页 |
·在应对老城区抗震防灾问题中公共绿地的作用 | 第32-37页 |
·老城区公共绿地的现状 | 第32-34页 |
·老城区公共绿地的分类 | 第34页 |
·老城区公共绿地的特点 | 第34-35页 |
·老城区公共绿地的作用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应对地震灾害的城市老城区公共绿地的规划与设计方法 | 第38-57页 |
·涵义、构成及技术要求 | 第38-39页 |
·涵义 | 第38页 |
·构成 | 第38页 |
·专业技术要求 | 第38-39页 |
·重点目标 | 第39页 |
·经济目标 | 第39页 |
·环境目标 | 第39页 |
·安全目标 | 第39页 |
·核心思想 | 第39-40页 |
·以公共绿地为主要载体的安全城市的构建 | 第39-40页 |
·以城市公园为主要空间的全民化、生活化的灾害管理体制 | 第40页 |
·设计原则 | 第40-41页 |
·与城市规划协调 | 第40页 |
·平灾结合 | 第40页 |
·因地制宜 | 第40页 |
·就近避难,步行到达 | 第40-41页 |
·基本策略与方法 | 第41-45页 |
·小而多的分布模式 | 第41-42页 |
·重视道路和街道的作用 | 第42页 |
·系统化网络化的空间布局 | 第42-43页 |
·分区域的管理结构 | 第43页 |
·快速反应和应对机制 | 第43-44页 |
·生活化的应对地震空间营造 | 第44-45页 |
·点线面的设计方法 | 第45-56页 |
·点——城市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 | 第45-55页 |
·线——避难通道及道路绿廊设计 | 第55页 |
·面——建立完善的网络体系 | 第55-56页 |
·公共绿地应对地震灾害的局限性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应对地震灾害的老城区公共绿地改造与老城区更新 | 第57-60页 |
·总体布局,营造安全城市氛围 | 第57页 |
·从市民出发,鼓励社区参与 | 第57页 |
·划分区域,分区防灾 | 第57-58页 |
·老城区更新以小规模改造为主要方式 | 第58-59页 |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好长期建设的准备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应对地震灾害的城市老城区公共绿地的案例分析 | 第60-65页 |
·上海某区域公共绿地分析研究 | 第60-62页 |
·地块简介 | 第60页 |
·地块公共绿地现状分析 | 第60-61页 |
·地块绿地布局特点研究 | 第61-62页 |
·社区参与的改造过程 | 第62页 |
·日本阪神·淡路地震后的重建工作 | 第62-64页 |
·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 | 第62-63页 |
·防灾公园网络化布局 | 第63页 |
·强调了全民参与的重要性 | 第63页 |
·我国的借鉴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七章 以城隍庙为例的合肥老城区公共绿地的防灾改造实证研究 | 第65-72页 |
·合肥城隍庙简介 | 第65-68页 |
·简要概述 | 第65页 |
·现状分析 | 第65-67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67-68页 |
·合肥城隍庙地块的改造对策 | 第68-71页 |
·增加公共绿地数量,呈现小而多的分布模式 | 第68-69页 |
·梳理紧急避难道路等级,重视街巷作用 | 第69-70页 |
·疏散廊道连通避难场所,形成网络化布局 | 第70页 |
·入口开放化设计 | 第70页 |
·公共绿地结合学校作固定避难场所和分级管理机构 | 第70-71页 |
·提倡社区参与 | 第71页 |
·与老城区更新相互推动 | 第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