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党内监督制度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导论 | 第7-12页 |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第7-8页 |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8-9页 |
|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 第10-11页 |
|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党内监督思想 | 第12-17页 |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内监督思想 | 第12-14页 |
| 一、用严格的纪律保证党的统一 | 第12-13页 |
| 二、建立双向式民主监督体制 | 第13页 |
| 三、通过民主和批评实施有效的党内监督 | 第13-14页 |
| 第二节 列宁的党内监督思想 | 第14-17页 |
| 一、民主集中制是党内监督的基础 | 第14-15页 |
| 二、人民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力量 | 第15-16页 |
| 三、专门的监督机关是党内监督实施的保证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苏共党内监督的发展演变 | 第17-29页 |
| 第一节 列宁初步创立的党内监督制度 | 第17-22页 |
| 一、十月革命以前列宁所实行的党内监督 | 第17-19页 |
| 二、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的党内监督实践 | 第19-21页 |
| 三、由列宁初创的苏共党内监督体制 | 第21-22页 |
| 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的党内监督 | 第22-25页 |
| 一、削弱党内监督机构的权威性 | 第23页 |
| 二、取消党内监督机构的独立性 | 第23-24页 |
| 三、将暴力引入党内监督 | 第24-25页 |
| 第三节 后斯大林时期苏共党内监督制度的调整与改革 | 第25-29页 |
| 一、赫鲁晓夫对党内监督的增强 | 第25-26页 |
| 二、勃列日涅夫对党内监督的调整 | 第26-27页 |
| 三、戈尔巴乔夫对苏共党内监督制度的变革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苏共党内监督制度的失效 | 第29-39页 |
| 第一节 苏共党内监督失效的表现 | 第29-34页 |
| 一、权力制约失效 | 第29-31页 |
| 二、权利失去保障 | 第31-32页 |
| 三、党风严重不正 | 第32-34页 |
| 第二节 苏共党内监督制度失效的后果 | 第34-36页 |
| 一、苏共蜕化变质 | 第34-35页 |
| 二、苏共失去执政地位 | 第35-36页 |
| 第三节 苏共党内监督失效的原因 | 第36-39页 |
| 一、集权政治文化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原因 | 第37-38页 |
| 三、领导人个人原因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对完善工人阶级执政党党内监督制度的启示 | 第39-44页 |
| 第一节 加强党内民主 | 第39-40页 |
| 一、保证普通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权利 | 第39-40页 |
| 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 第40页 |
| 第二节 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 | 第40-42页 |
| 一、建立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专门监督机关 | 第40-41页 |
| 二、建立双向型监督体制 | 第41页 |
| 三、建立弹劾罢免制度 | 第41-42页 |
| 第三节 党内外监督相结合 | 第42-44页 |
| 一、加强民主党派的监督 | 第42-43页 |
| 二、加强社会监督 | 第43页 |
| 三、健全法制、制定监督依据 | 第43-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