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前言 | 第12-18页 |
| ·本文的主旨 | 第12-13页 |
| ·一个方法论上的立场——刑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学的结合 | 第13-15页 |
| ·研究对象的厘清——作为狭义的交通犯罪 | 第15-18页 |
| ·一种不合逻辑的广狭之分 | 第15-16页 |
| ·交通犯罪圈的划定 | 第16-18页 |
| 2 外国刑法对交通犯罪的规制现状要览 | 第18-30页 |
| ·英美法系主要国家刑法对交通犯罪的规制现状 | 第18-24页 |
| ·英国刑法的现状及其评析 | 第18-21页 |
| ·美国刑法的规制现状及其评析 | 第21-24页 |
| ·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刑法对交通犯罪的规制现状 | 第24-28页 |
| ·德国刑法的规制现状及其评析 | 第24-26页 |
| ·日本刑法的规制现状及其评析 | 第26-28页 |
| ·总评 | 第28-30页 |
| 3 中国刑法中的交通犯罪 | 第30-88页 |
| ·交通肇事罪综览 | 第30-60页 |
| ·关于本罪主体要件的论争 | 第30-31页 |
| ·犯罪客体概念的厘清 | 第31-34页 |
| ·本罪所侵害的法益 | 第34-36页 |
| ·本罪的客观构成要件 | 第36-55页 |
| ·交错的主观构成要件 | 第55-59页 |
| ·余论 | 第59-60页 |
| ·危险驾驶罪 | 第60-88页 |
| ·立法背景考察 | 第60-66页 |
| ·基于解释论的危险驾驶罪 | 第66-88页 |
| 4 交通犯罪各罪名之交互关系 | 第88-119页 |
| ·刑法解释观念的抉择——以刑定罪还是以罪定刑 | 第88-89页 |
| ·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关系 | 第89-97页 |
| ·困扰——从孙伟铭案说起 | 第89-92页 |
|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之判别 | 第92-95页 |
| ·结论 | 第95-97页 |
| ·交通肇事罪与危险驾驶罪的关系 | 第97-113页 |
| ·疑问的产生 | 第97-99页 |
| ·作为犯罪根基的行为论 | 第99-103页 |
| ·作为罪数根据的行为论 | 第103-104页 |
| ·假设与求证 | 第104-113页 |
| ·危险驾驶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关系 | 第113-119页 |
| 5 结语 | 第119-123页 |
| ·本文观点览要 | 第119-120页 |
| ·余论 | 第120-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27页 |
| 后记 | 第127-129页 |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