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氧化模型评价抗氧化活性的方法学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縮略符号说明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1 抗氧化活性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自由基失衡与疾病 | 第8页 |
·抗氧化活性物质 | 第8-9页 |
2. 抗氧化活性的评价 | 第9-10页 |
·功能评价概述 | 第9页 |
·抗氧化体外评价方法的发展 | 第9-10页 |
3. 红细胞氧化模型的建立与发展 | 第10-12页 |
·红细胞抗氧化能力的重要性 | 第10-11页 |
·红细胞抗氧化检测 | 第11页 |
·红细胞模型的改良方向 | 第11-12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红细胞溶血指标的校正 | 第14-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17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14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14-15页 |
·方法 | 第15-16页 |
·制备红细胞悬液 | 第15页 |
·红细胞氧化溶血 | 第15页 |
·H_2O_2氧化血红蛋白 | 第15-16页 |
·ICP光谱法检测Hb氧化反应液中的铁离子释放量 | 第16页 |
·验证阴性溶血现象 | 第16页 |
·数据处理 | 第16-1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7-27页 |
·确定氧化溶血的检测波长 | 第17-19页 |
·氧化溶血的光谱结果 | 第17-18页 |
·不同可见光波长对溶血评价的影响 | 第18-19页 |
·H_2O_2诱导红细胞氧化溶血的阴性现象 | 第19-23页 |
·H_2O_2诱导红细胞氧化溶血的剂量效应 | 第19-20页 |
·不同反应时间的氧化溶血效应 | 第20-21页 |
·红细胞氧化溶血的荧光检测结果 | 第21-22页 |
·阴性溶血现象的验证 | 第22-23页 |
·分光光度法检测溶血效果的校正 | 第23-27页 |
·血红蛋白氧化降解产物的分析——荧光物质 | 第23-24页 |
·血红蛋白氧化降解产物的分析——铁离子 | 第24-26页 |
·溶血吸光度的校正 | 第26-27页 |
3 结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红细胞在抗氧化评价中的拓展模型 | 第28-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8-29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0页 |
·制备红细胞悬液 | 第29页 |
·投料顺序不同的红细胞氧化模型 | 第29-30页 |
·胞内ROS水平检测 | 第30页 |
·MDA含量检测 | 第30页 |
·metHb含量检测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红细胞评价体系的确立 | 第30-31页 |
·抗氧化模型的拓展——变更投料顺序 | 第31-33页 |
·拓展模型对红细胞相关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第33-34页 |
3. 结论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改良红细胞体系评价新合成肽IWHDC | 第35-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5-36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6页 |
·方法 | 第36-37页 |
·制备红细胞悬液 | 第36页 |
·投料顺序不同的红细胞氧化模型 | 第36页 |
·胞内ROS水平检测 | 第36-37页 |
·MDA含量检测 | 第37页 |
·metHb含量检测 | 第37页 |
·红细胞膜蛋白电泳 | 第37页 |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细胞膜 | 第37页 |
·NADPH还原能力检测 | 第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红细胞抗氧化拓展模型评价IWHDC活性 | 第37-38页 |
·IWHDC在不同模型中对红细胞膜的影响 | 第38-41页 |
·IWHDC对红细胞还原力的影响 | 第41页 |
3. 结论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创新点 | 第42-43页 |
1 本文结论 | 第42页 |
2 本文创新点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0-51页 |
1 发表论文情况 | 第50页 |
2 专利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