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一章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30页 |
| ·地震灾害与震害损失 | 第10-15页 |
| ·地震灾害的特点 | 第10-11页 |
| ·地震直接灾害 | 第11-12页 |
| ·地震此生灾害 | 第12页 |
| ·全球大地震一览表 | 第12-13页 |
| ·震害损失 | 第13-15页 |
| ·我国抗震减灾策略与发展 | 第15-25页 |
| ·防震减灾对策 | 第15-16页 |
| ·抗震减灾政策现状 | 第16页 |
| ·国家十二五抗震减灾规划与任务 | 第16-20页 |
| ·十二五抗震减灾重大建设项目 | 第20-24页 |
| ·中共十八大抗震减灾规划与任务 | 第24-25页 |
| ·山西省抗震减灾策略与发展 | 第25-27页 |
| ·山西省防震减灾立法年 | 第25-26页 |
| ·山西省防震减灾执法年 | 第26页 |
| ·山西省防震减灾普法年 | 第26-27页 |
| ·山西省防震减灾成效 | 第27页 |
| ·关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 | 第27-28页 |
| ·抗震减灾策略关键研究问题 | 第28-29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现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调查研究 | 第30-42页 |
| ·我国地震避难场所规划情况 | 第30-36页 |
| ·邯郸地震避难场所规划情况 | 第32-36页 |
| ·国外地震避难场所规划情况 | 第36-38页 |
| ·既有地震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 | 第38-40页 |
| ·既有地震避难场所规划方法的不足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灾难性地震避难所的规划与设计方法 | 第42-48页 |
| ·灾难性地震避难所的设计原则 | 第42-43页 |
| ·安全性 | 第42页 |
| ·交通的可达性和可识别性 | 第42-43页 |
| ·法制性 | 第43页 |
| ·综合性 | 第43页 |
| ·室内避难所的含义及功能 | 第43-45页 |
| ·室内避难所规划的原则与要点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太原市灾难地震避难体系的规划设计 | 第48-77页 |
| ·太原市概况 | 第48-57页 |
| ·太原市医疗机构 | 第52-53页 |
| ·太原市公安机关 | 第53-55页 |
| ·太原市高等学校 | 第55-56页 |
| ·太原市大跨结构 | 第56-57页 |
| ·太原市室内避难所规划 | 第57-76页 |
| ·太原市小店区避难小区规划 | 第59-68页 |
| ·太原市迎泽区避难小区规划 | 第68-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五章 既有大跨钢结构建筑灾难地震避难所抗震性能评定 | 第77-82页 |
| ·工程概况 | 第77-78页 |
| ·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78-82页 |
| ·动力分析初始条件 | 第78-79页 |
| ·三向EL波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79页 |
| ·结构最大节点位移响应分析 | 第79-8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 ·展望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