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前言 | 第10-22页 |
·研究背景——“十二五”规划提出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 第10页 |
·相关概念 | 第10-13页 |
·城市综合体 | 第10-13页 |
·城市综合体景观 | 第13页 |
·国内外城市综合体相关的研究发展现状 | 第13-18页 |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第15-18页 |
·研究缘起与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缘起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9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研究框架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21-22页 |
·现场调研法 | 第22页 |
·案例分析法 | 第22页 |
·系统分析法 | 第22页 |
2 基于“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的城市综合体景观结构解析 | 第22-40页 |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解析 | 第22-30页 |
·景观要素概述 | 第22-25页 |
·景观结构解析 | 第25-27页 |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与景观功能关系 | 第27-30页 |
·城市综合体概述 | 第30-34页 |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历程 | 第30-34页 |
·城市综合体类型划分 | 第34页 |
·基于“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的城市综合体景观结构分析 | 第34-40页 |
·不同尺度上的城市综合体景观界定 | 第35-36页 |
·基于“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的城市综合体景观要素 | 第36-38页 |
·基于“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的城市综合体景观特征 | 第38-39页 |
·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的城市综合体景观结构与功能关系分析 | 第39-40页 |
3 宏观层面的景观结构研究 | 第40-53页 |
·将城市综合体作为均质斑块的景观结构规划设计 | 第40-45页 |
·城市综合体与城市系统的关系分析 | 第40-41页 |
·规划设计原则 | 第41-42页 |
·均质斑块的景观结构规划设计方法 | 第42-45页 |
·东京六本木案例分析 | 第45-53页 |
·项目概况 | 第45-46页 |
·与城市安全格局的协调 | 第46-47页 |
·与城市发展理念的融合 | 第47-49页 |
·整体景观结构与城市环境的互动 | 第49-53页 |
4 中观层面的景观结构研究 | 第53-71页 |
·将城市综合体作为异质性景观斑块的斑块廊道组织 | 第53-64页 |
·功能斑块的空间属性分析 | 第53-54页 |
·功能斑块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54页 |
·功能斑块的动、静态分析 | 第54-55页 |
·功能斑块的组织原则 | 第55-56页 |
·功能斑块的组织 | 第56-59页 |
·综合体内部交通廊道的组织原则 | 第59页 |
·综合体内部廊道的组织方式 | 第59-64页 |
·小结 | 第64页 |
·纽约洛克菲勒中心案例分析 | 第64-71页 |
·项目概况 | 第64-65页 |
·业态与景观结构分析 | 第65页 |
·环境景观斑块的平面组织 | 第65-68页 |
·环境景观的立面组织 | 第68-71页 |
5 微观层面景观结构研究 | 第71-93页 |
·将上一层域中的景观要素作为异质性单元的景观结构设计 | 第71-86页 |
·微观层面景观要素的空间形态与功能的基本关系分析 | 第71-73页 |
·城市综合体中景观过程分析 | 第73-74页 |
·景观结构设计要点 | 第74-75页 |
·景观结构设计方法 | 第75-86页 |
·四川呈龙国际城市综合体案例分析 | 第86-93页 |
·项目概况 | 第86-87页 |
·设计理念——户外景观“四态”联动 | 第87页 |
·相关分析 | 第87-88页 |
·各要素的景观结构设计 | 第88-93页 |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93-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附录一 图表目录 | 第102-106页 |
图 | 第102-105页 |
表 | 第105-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