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9-26页 |
| 一、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 第9-15页 |
| (一) 中医对中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9-11页 |
| (二) 中医对中风症状的认识 | 第11-12页 |
| (三) 中医对中风病位的认识 | 第12-13页 |
| (四) 中药治疗中风有效成分的研究 | 第13-14页 |
| (五) 中药复方治疗中风的研究 | 第14-15页 |
| 二、 升清降浊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理论探讨 | 第15-21页 |
| (一) 气虚与中风的关系 | 第15-16页 |
| (二) 血瘀与中风关系探讨 | 第16-17页 |
| (三) 气虚不养,痰瘀生浊为中风的重要病机 | 第17-19页 |
| (四) 升清降浊法治疗中风 | 第19-21页 |
| 三、 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 (一)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机制研究 | 第21-22页 |
| (二) 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治疗进展 | 第22-26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6-38页 |
| 一、 实验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 (一) 实验对象 | 第26页 |
| (二) 实验分组 | 第26页 |
| (三) 实验药物及制备 | 第26-27页 |
| (四) 给药方法 | 第27页 |
| 二、 MCAO 大鼠模型的制备及评价方法 | 第27-30页 |
| (一)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 (二) 模型制备 | 第27-29页 |
| (三) 动物分组 | 第29页 |
| (四) 模型评价方法 | 第29-30页 |
| (五) 观察指标 | 第30页 |
| 三、 统计学处理 | 第30页 |
| 四、 升清降浊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评分比较 | 第30-32页 |
| (一) 实验器材 | 第30页 |
| (二)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 (三) 实验结果 | 第31-32页 |
| 五、 升清降浊方对 MCAO 大鼠颅脑 CT 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一) 实验器材 | 第32页 |
| (二) 实验方法 | 第32页 |
| (三) 实验结果 | 第32-33页 |
| 六、 升清降浊方对 MCAO 大鼠血清(血浆)NO/ET-1 含量的影响 | 第33-35页 |
| (一) 实验器材 | 第33页 |
| (二)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 (三) 实验结果 | 第33-35页 |
| 七、 升清降浊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Glu、Asp)含量的影响 | 第35-38页 |
| (一)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 (二)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 (三) 实验结果 | 第36-38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8-49页 |
| 一、 升清降浊方配伍与现代药理研究 | 第38-42页 |
| (一) 药物组成及功效 | 第38页 |
| (二) 方义分析 | 第38-39页 |
| (三) 现代药理研究 | 第39-42页 |
| 二、 升清降浊法的现代医学机制探讨 | 第42-49页 |
| (一) 正常生理平衡为清阳养窍基础 | 第42-43页 |
| (二) 病理产物堆积导致浊邪闭阻 | 第43-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 综述1 | 第56-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 综述2 | 第6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5页 |
| 附录 | 第95-97页 |
| 致谢 | 第97-98页 |
| 查新报告 | 第98-106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6-115页 |
| 详细摘要 | 第115-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