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汉书》引《诗》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绪论第11-16页
 一、“引《诗》”概念的界定第11-12页
 二、该课题所采用的版本第12-13页
 三、《汉书》引《诗》研究的现状第13-15页
  1. 专著类第14页
  2. 论文类第14-15页
 四、该课题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第15-16页
第一章 《汉书》引《诗》特点第16-47页
 第一节 从引《诗》篇章看《汉书》引《诗》特点第16-17页
 第二节 从场合与用意看《汉书》引《诗》特点第17-28页
  1. 《汉书》引《国风》篇章第18-20页
  2. 《汉书》引《雅》诗篇章第20-25页
  3. 《汉书》引《颂》诗篇章第25-27页
  4. 小结第27-28页
 第三节 从体例看,《汉书》引《诗》特点第28-43页
  1. 《汉书》“纪”引《诗》特点第28-30页
  2. 《汉书》“志”引《诗》特点第30-36页
  3. 《汉书》“传”引《诗》特点第36-43页
 第四节 从身份、功能看,《汉书》引《诗》特点第43-47页
  1. 《汉书》引《诗》者的身份地位第43-44页
  2. 《汉书》引《诗》的功能第44-47页
第二章 《汉书》引《诗》反映的诗学观念第47-57页
 第一节 “诗学观念”的含义第47-48页
 第二节 《汉书》反映的诗学观念第48-57页
第三章 《汉书》引《诗》特点变化的原因第57-76页
 第一节 《诗经》自身的规约性第57-65页
  1. 《诗经》语言上的规范性第57-61页
  2. 诗乐分离后《诗经》现状第61-63页
  3. 《诗经》的诗教功能符合儒家价值标准第63-64页
  4. 《诗经》的抒情方式第64-65页
 第二节 官方倡导的意识形态的不同第65-71页
 第三节 官制的发展变化第71-73页
 第四节 文化教育体系第73-76页
结语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附录 《汉书》引《诗》状况第82-109页
 第一节 《汉书》“纪”的部分所引《诗》句第82-83页
 第二节 《汉书》“表”的部分所引《诗》句第83-84页
 第三节 《汉书》“志”的部分所引《诗》句第84-92页
 第四节 《汉书》“传”的部分所引《诗》句第92-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道德枷锁与自我救赎--论《心灵的焦灼》中的伦理选择
下一篇:超越雅俗及其局限--二月河历史小说的叙事立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