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 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写作思路 | 第11页 |
一、 相关概念澄清 | 第11-13页 |
(一) “模式”的概念 | 第11页 |
(二) 经济学中“模式”的概念 | 第11-12页 |
(三) 区域经济模式 | 第12页 |
(四)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村经济模式 | 第12-13页 |
二、 陕甘宁边区自然社会环境及战前农村经济概况 | 第13-19页 |
(一) 边区自然地理环境及人口、土地分布状况 | 第13-16页 |
1、 陕甘宁边区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 第13-14页 |
2、 陕甘宁边区的土地、租佃情况 | 第14-15页 |
3、 战前陕甘宁边区的土地、租佃情况 | 第15-16页 |
(二) 战前边区农村经济落后的现状 | 第16-17页 |
1、 农村以结构单一的农业经济为主 | 第16-17页 |
2、 农村工商业发展落后 | 第17页 |
(三) 边区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因素与根本任务 | 第17-19页 |
1、 战时边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 | 第18页 |
2、 边区经济建设的根本任务 | 第18-19页 |
三、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 第19-29页 |
(一) 战时边区发展农村农业经济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 第19-25页 |
1、 开荒拓地,增加粮食产量 | 第19-20页 |
2、 兴修水利、改善发展农业生产设施 | 第20-22页 |
3、 减租减息、保障农民地权 | 第22-23页 |
4、 发放农业贷款为农村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 第23-24页 |
5、 发展畜牧业、改变单一种粮的产业结构 | 第24-25页 |
(二) 手工业、商业、运输业共同发展 | 第25-29页 |
1、 大力发展农村手工业、实现军民日用所需自给 | 第25-26页 |
2、 鼓励农村商业快速发展、繁荣经济 | 第26-27页 |
3、 组织民间力量、促进农村运输事业兴盛 | 第27-29页 |
四、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村经济模式的效应分析 | 第29-33页 |
(一) 边区农村经济模式的经济效应 | 第29-31页 |
(二) 边区农村经济模式的社会效应 | 第31-32页 |
(三) 边区农村经济模式的生态效应 | 第32-33页 |
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农村经济模式的几点认识 | 第33-37页 |
(一) 政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第33-34页 |
(二) 边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为新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丰富经验 | 第34-35页 |
(三) 边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 | 第35-37页 |
注释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后记 | 第41-42页 |
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