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道及其词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绪论 | 第7-10页 |
| 上篇 王之道的生平与思想研究 | 第10-47页 |
| 第一章 王之道的生平经历 | 第10-18页 |
| 一、科举兴家 | 第10-13页 |
| ·重教育、倡学风 | 第11-12页 |
| ·通古今、崇气节 | 第12-13页 |
| 二、坎壈一生 | 第13-18页 |
| ·行直敢言仕途多舛 | 第13-16页 |
| ·失意困苦不改初衷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王之道的思想性格探微 | 第18-30页 |
| 一、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士人格 | 第18-23页 |
| ·天道性命相贯通 | 第18-19页 |
| ·为国为民九死不悔 | 第19-21页 |
| ·高朋胜友砥砺共勉 | 第21-23页 |
| 二、取道佛老的郁结纾解方式 | 第23-29页 |
| ·佛禅思想对王之道的影响 | 第24-27页 |
| ·道教思想对王之道的影响 | 第27-29页 |
| 三、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相山集》的时代特色 | 第30-47页 |
| 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 第30-35页 |
| ·忧心国运情系百姓 | 第30-32页 |
| ·“惠生灵”“销国祸”的政治理想 | 第32-35页 |
| 二、寄情山水的超脱方式 | 第35-43页 |
| ·“争得此心无著,浑似云闲” | 第35-38页 |
| ·“身在水云乡”“养成杜甫懒” | 第38-43页 |
| 三、“天意从人还许诉”的乐观自信 | 第43-44页 |
| 四、家族意识与乡土情结 | 第44-47页 |
| 下篇 《相山词》研究 | 第47-79页 |
| 第一章 日常生活交际中的《相山词》 | 第47-56页 |
| 一、“应社”而“有谓”之词 | 第48-52页 |
| ·“荆榛蔽芾”“亦产蕙兰” | 第48-50页 |
| ·词体功能趋生活化 | 第50页 |
| ·深厚的手足之情 | 第50-52页 |
| 二、追和之中显情志 | 第52-56页 |
| 第二章 坎壈中的人生感怀 | 第56-68页 |
| 一、进亦忧、退亦忧 | 第57-60页 |
| 二、弥漫的故乡情思 | 第60-63页 |
| 三、文人雅趣与闲情 | 第63-68页 |
| 第三章 《相山词》的艺术风格特色 | 第68-79页 |
| 一、《相山词》的审美风格 | 第68-72页 |
| ·清新旷逸 | 第68-70页 |
| ·婉约绮丽 | 第70-72页 |
| 二、《相山词》的词体特色 | 第72-76页 |
| ·叙事色彩的增强 | 第72-74页 |
| ·口语化倾向 | 第74-76页 |
| 三、其他 | 第76-79页 |
| 结语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 附录 1 《王之道年谱》 | 第85-92页 |
| 附录 2 《相山词》校注 | 第92-149页 |
| 附录 3 《王之道追和、次韵前人情况一览表》 | 第149-151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151-152页 |
| 后记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