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20页 |
导论 | 第20-33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20-25页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5-29页 |
三、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 第29-31页 |
四、本文的创新点 | 第31-33页 |
第1章 农民工劳动合作社的理论基础 | 第33-52页 |
·农民工的概念 | 第33-38页 |
·农民工的内涵 | 第33-34页 |
·农民工形成与演化的基本脉络 | 第34-36页 |
·在乡农民工、进城农民工 | 第36页 |
·新生代农民工 | 第36-38页 |
·农民工劳动合作社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8-52页 |
·现代劳动价值论对劳动力所有权、占有权和使用权的理论规定 | 第38-40页 |
·中国经济矛盾条件下的农民权利探讨 | 第40-42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42-46页 |
·合作社的一般概念 | 第46-49页 |
·启示 | 第49-52页 |
第2章 农民工个体性就业造成的社会问题及其成因 | 第52-85页 |
·个体性就业是中国农民工就业的主要途径 | 第52-63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 第52-55页 |
·农民工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有现象 | 第55-62页 |
·农民工个体性就业方式 | 第62-63页 |
·农民工个体性就业形成的社会危局 | 第63-74页 |
·个体性就业的缺陷 | 第63-65页 |
·个体性就业方式导致农民工在社会中的被动地位 | 第65-73页 |
·个体性就业方式带来的社会问题 | 第73-74页 |
·农民工个体性就业的自身条件:素质技能较低 | 第74-78页 |
·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 第74-76页 |
·农民工小农意识强而主体意识差 | 第76-77页 |
·较低的素质技能制约了农民工就业的领域和层次 | 第77-78页 |
·农民工个体性就业的社会条件:没有充分的公民权利 | 第78-85页 |
·现有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工收入提高的制约 | 第78-79页 |
·农民工的劳动力所有权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保证 | 第79-80页 |
·农民工的政治权利不充分 | 第80-82页 |
·农民工没有与市民相同的住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权利 | 第82-85页 |
第3章 农民工现有“组织化”就业渠道的缺陷 | 第85-105页 |
·“包工头”对农民工劳动力占有权的包揽和对农民工的剥削 | 第85-91页 |
·“包工头”是农民工公民权不充分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 第85-87页 |
·“包工头”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87-88页 |
·“包工头”对就业信息和渠道的垄断 | 第88-90页 |
·“包工头”包揽农民工劳动力占有权与雇主进行劳动力使用权交易 | 第90页 |
·“包工头”对农民工的剥削 | 第90-91页 |
·农民工“劳务派遣公司”的作用及农民工的被动地位 | 第91-96页 |
·农民工“劳务派遣公司”:“包工头”的企业化 | 第92页 |
·现有“劳务派遣公司”的几种运作模式 | 第92-94页 |
·农民工“劳务派遣公司”的作用 | 第94-95页 |
·农民工面对“劳务派遣公司”时的被动地位 | 第95-96页 |
·针对农民工的各种形式的“劳务中介机构” | 第96-98页 |
·“劳务中介机构”:出卖劳务信息,介绍农民工就业的企业 | 第96-97页 |
·“劳务中介机构”的短期行为与局限 | 第97页 |
·农民工与“劳务中介机构”的矛盾 | 第97-98页 |
·农民工工会组织的不健全 | 第98-102页 |
·工会是“工人以劳动力占有权集合的自主组织” | 第99页 |
·大部分农民工不能自主组织、参加工会 | 第99-100页 |
·“包工头”为领导的农民工“工会” | 第100-101页 |
·由雇主领导的“工会” | 第101-102页 |
·农民工自组织的缺陷 | 第102-105页 |
·农民工自组织的现状 | 第102-103页 |
·农民工自组织的窘境 | 第103-105页 |
第4章 劳动合作社是农民工就业组织化的有效方案 | 第105-140页 |
·农民工劳动合作社的性质 | 第105-121页 |
·农民工劳动合作社:农民工以集合的劳动力占有权为依托的自主联合就业组织 | 第105-109页 |
·农民工劳动合作社与其它类似经济组织的区别 | 第109-112页 |
·农民工劳动合作社的功能 | 第112-119页 |
·农民工劳动合作社的地位 | 第119-121页 |
·农民工劳动合作社的作用 | 第121-130页 |
·变个体性就业为自主联合就业 | 第121-123页 |
·企业用工环境的改善 | 第123-125页 |
·职业教育的再造 | 第125-127页 |
·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 第127-128页 |
·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 | 第128-130页 |
·农民工劳动合作社的意义 | 第130-140页 |
·提升劳动者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 | 第130-133页 |
·新的社会力量在融合中得以发展 | 第133-134页 |
·劳资对抗变成劳资妥协 | 第134-135页 |
·发展社会主义因素的新路径 | 第135-140页 |
第5章 农民工劳动合作社的构建和运行 | 第140-173页 |
·农民工劳动合作社的构建 | 第140-146页 |
·组建农民工劳动合作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140-141页 |
·农民工劳动合作社的组建方法 | 第141-144页 |
·组建农民工劳动合作社的路径设计 | 第144-146页 |
·农民工劳动合作社的内部治理结构 | 第146-150页 |
·组织原则 | 第146-147页 |
·组织架构 | 第147-149页 |
·决策程序 | 第149-150页 |
·农民工劳动合作社的运行机制 | 第150-162页 |
·运营资金的来源 | 第150-152页 |
·对社员个人的管理 | 第152-155页 |
·对社员单位的约束 | 第155-156页 |
·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机制 | 第156-159页 |
·其他方面的合作机制 | 第159-162页 |
·农民工劳动合作社的发展形式 | 第162-173页 |
·建立农民工社员个人发展基金制度 | 第162-165页 |
·基金的使用 | 第165-167页 |
·以基金开办农民工公益事业 | 第167-169页 |
·以基金入股进行实业投资 | 第169-173页 |
第6章 国家对农民工劳动合作社应提供的政策支持 | 第173-192页 |
·政府在推进农民工劳动合作社构建中的定位 | 第173-179页 |
·国家在推进农民工劳动合作社构建中的政治角色 | 第173-174页 |
·政府在推进农民工劳动合作社构建中的作用 | 第174-176页 |
·政府在推进农民工劳动合作社构建中的职责 | 第176-179页 |
·政治支持 | 第179-183页 |
·坚持党对农民工劳动合作社的领导 | 第179-181页 |
·拓宽农民工劳动合作社的民主参与渠道 | 第181-182页 |
·在农民工劳动合作社内部发展工青妇组织 | 第182-183页 |
·法律支撑 | 第183-186页 |
·明确农民工劳动合作社的法律定位 | 第184-185页 |
·制订农民工劳动合作社法 | 第185-186页 |
·完善农民工劳动合作社的配套法规 | 第186页 |
·经济政策支持 | 第186-192页 |
·对农民工劳动合作社的财政补贴 | 第187-188页 |
·对农民工劳动合作社的税收优惠 | 第188-189页 |
·对农民工劳动合作社的金融扶持 | 第189-190页 |
·对农民工劳动合作社的人才培育 | 第190-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199页 |
附录:世界各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和教训 | 第199-204页 |
致谢 | 第204-2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