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章 列女与《列女传》的编撰成因 | 第14-28页 |
第一节 “列女”名称的由来 | 第14-17页 |
一、女性性别角色及地位演变 | 第14-15页 |
二、汉初混乱的现实背景 | 第15-17页 |
第二节 从“列女”到“烈女” | 第17-22页 |
一、女性妇德观念的不断加强 | 第17-20页 |
二、女性地位的变迁 | 第20-22页 |
第三节 正史《列女传》的编撰成因 | 第22-28页 |
一、正史中无专门记载女性 | 第22-23页 |
二、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 第23-28页 |
第二章 正史《列女传》的编撰情况及传主分类 | 第28-76页 |
第一节 编撰情况 | 第28-60页 |
一、《后汉书》、《晋书》、《魏书》、《北史》中的《列女传》编撰情况 | 第29-39页 |
二、《隋书》、《旧唐书》、《新唐书》中的《列女传》编撰情况 | 第39-47页 |
三、《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中的《列女传》编撰情况 | 第47-55页 |
四、《明史·列女传》编撰情况 | 第55-60页 |
第二节 正史《列女传》中传主分类分析 | 第60-76页 |
一、列女分类类型统计 | 第61-67页 |
二、列女有无姓名统计 | 第67页 |
三、列女生命情况统计 | 第67-70页 |
四、列女自残方式统计 | 第70-71页 |
五、列女尽孝方式统计 | 第71-73页 |
六、传中出现异象统计 | 第73-74页 |
七、列女嘉奖情况统计 | 第74-76页 |
第三章 正史《列女传》中的女性地位分析 | 第76-96页 |
第一节 按朝代分析 | 第76-88页 |
一、汉魏南北朝女性的社会地位 | 第76-79页 |
二、隋唐女性的社会地位 | 第79-82页 |
三、辽宋金元女性的社会地位 | 第82-85页 |
四、明朝女性的社会地位 | 第85-88页 |
第二节 按出身分析 | 第88-92页 |
一、上层社会女性地位分析 | 第88-90页 |
二、中下层女性社会地位分析 | 第90-92页 |
第三节 从姓名称谓来分析女性社会地位 | 第92-96页 |
一、从姓氏来分析 | 第93-94页 |
二、从称谓来分析 | 第94-96页 |
第四章 正史《列女传》编撰的作用与影响 | 第96-106页 |
第一节 对古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 第96-100页 |
一、对古代社会的作用 | 第96-99页 |
二、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 第99-100页 |
第二节 对近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 第100-106页 |
一、封建遗毒,继续残存 | 第100-102页 |
二、冲破束缚,解放思想 | 第102-10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个人简历 | 第116-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