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目录 | 第13-17页 |
图目录 | 第17-20页 |
表目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34页 |
·研究的提出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灌溉用水效率研究进展 | 第24-29页 |
·灌溉效率 | 第24-26页 |
·水分生产率 | 第26页 |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方法 | 第26-28页 |
·灌溉用水效率阈值 | 第28-29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二章 不同尺度灌溉用水效率评价理论与方法 | 第34-76页 |
·灌溉用水效率内涵 | 第34-35页 |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46页 |
·自然条件 | 第36-37页 |
·灌区规模与类型 | 第37-38页 |
·工程措施与灌水技术 | 第38-43页 |
·灌区灌溉管理水平 | 第43-44页 |
·农艺节水措施 | 第44-46页 |
·灌概水有效利用系数评价尺度与评价方法 | 第46-47页 |
·灌区尺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评价方法 | 第47-58页 |
·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评价过程 | 第47-48页 |
·典型田块选择 | 第48-49页 |
·典型田块亩均净灌溉用水量观测与分析方法 | 第49-54页 |
·灌区年净灌溉用水总量测算 | 第54-56页 |
·灌区年毛灌溉用水总量计算与分析 | 第56-57页 |
·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 第57-58页 |
·省级区域尺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评价方法 | 第58-65页 |
·样点灌区选择 | 第59-63页 |
·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评价方法 | 第63-65页 |
·全国尺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评价 | 第65-74页 |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网络体系构建 | 第66-72页 |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评价方法 | 第72-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三章 不同尺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现状评价 | 第76-94页 |
·柴塘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现状评价 | 第76-77页 |
·柴塘灌区基本情况 | 第76-77页 |
·柴塘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 第77页 |
·江苏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现状评价 | 第77-79页 |
·江苏省灌区基本情况 | 第77-78页 |
·江苏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分析过程 | 第78-79页 |
·江苏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合理性分析 | 第79-80页 |
·各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现状评价 | 第80-84页 |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现状评价 | 第84-92页 |
·全国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现状 | 第84页 |
·全国灌区灌溉用水情况现状 | 第84-85页 |
·全国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现状 | 第85页 |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现状 | 第85-86页 |
·全国分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现状特征分析 | 第86-89页 |
·不同因索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分析 | 第89-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四章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 第94-106页 |
·全国灌概水有效利用系数时间变化规律分析 | 第94-96页 |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空间变化规律分析 | 第96-99页 |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值的空间变化规律 | 第96-97页 |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增幅的空间变化规律 | 第97-99页 |
·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空间变异性分析 | 第99-102页 |
·研究方法 | 第99页 |
·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空间变异性分析 | 第99-102页 |
·全国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布规律 | 第102-105页 |
·不同规模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布规律 | 第102-104页 |
·纯井灌区不同灌溉类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布规律 | 第104-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五章 典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阈值研究 | 第106-158页 |
·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阈值评价 | 第106-107页 |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阈值研究思路 | 第106页 |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阈值评价框架 | 第106-107页 |
·灌区自然-人工复合水循环模型 | 第107-114页 |
·灌区农田水循环过程 | 第107-110页 |
·灌区自然-人工复合水循环模型概述 | 第110-114页 |
·石津灌区概况 | 第114-118页 |
·地理位置 | 第114-115页 |
·气候特点 | 第115页 |
·水利工程概况 | 第115-116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16页 |
·灌区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16-118页 |
·石津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析 | 第118-138页 |
·石津灌区水循环模型构建 | 第118-131页 |
·模型率定与验证 | 第131-133页 |
·石津灌区水循环分析 | 第133-136页 |
·石津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析 | 第136-138页 |
·石津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阈值分析 | 第138-155页 |
·石津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因素 | 第138-139页 |
·渠系节水改造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分析 | 第139-142页 |
·引水灌溉调配方式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分析 | 第142-144页 |
·灌区作物种植结构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分析 | 第144-146页 |
·田间节水耕作技术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分析 | 第146-150页 |
·喷微灌等技术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分析 | 第150-151页 |
·灌区管理水平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分析 | 第151-153页 |
·综合措施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分析 | 第153-155页 |
·本章小节 | 第155-158页 |
第六章 我国灌溉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研究 | 第158-182页 |
·“十二五”末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预测 | 第158-162页 |
·预测方法 | 第158-160页 |
·预测过程 | 第160-162页 |
·“十二五”期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指标分解 | 第162-172页 |
·“十二五”期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解方法 | 第162-163页 |
·“十二五”末各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解 | 第163-171页 |
·2011-2014年各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解 | 第171-172页 |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监测方案 | 第172-175页 |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红线考核 | 第175-177页 |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区提高对策 | 第177-180页 |
·工程措施 | 第177-179页 |
·管理措施 | 第179-180页 |
·农艺措施 | 第180页 |
·本章小结 | 第180-18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2-186页 |
·结论 | 第182-184页 |
·展望 | 第184-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94-196页 |
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94页 |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编书籍 | 第194页 |
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94-195页 |
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195-196页 |
致谢 | 第196-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