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7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一) 经济全球化 | 第9页 |
(二) 金融危机复苏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一) 贸易收支替代论 | 第11-12页 |
(二) 贸易收支互补论 | 第12-13页 |
(三) 两种理论的融合 | 第13-15页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五、本文创新点和不足 | 第16-17页 |
(一) 创新点 | 第16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贸易收支现状 | 第17-28页 |
一、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 第17-24页 |
(一) 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 | 第17-18页 |
(二) 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及比重 | 第18-19页 |
(三) 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分布 | 第19-21页 |
(四) 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 | 第21-22页 |
(五) 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 第22-24页 |
二、我国贸易收支的情况分析 | 第24-28页 |
(一) 我国贸易收支的总体波动性 | 第24-25页 |
(二) 我国贸易收支的地域不平衡 | 第25-26页 |
(三) 中国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收支情况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贸易收支影响的传导机制 | 第28-40页 |
一、进出口效应分析 | 第28-31页 |
(一) 企业经营活动层面 | 第29-30页 |
(二) 行业技术管理层面 | 第30页 |
(三) 宏观政策环境层面 | 第30-31页 |
二、ITR系数分析 | 第31-33页 |
三、技术外溢效应分析 | 第33-40页 |
(一) 技术外溢吸收能力的指标量化 | 第33-35页 |
(二) 技术外溢效应的影响因素 | 第35-37页 |
(三) 技术外溢的溢出途径 | 第37-40页 |
第四章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中国贸易收支的实证分析 | 第40-51页 |
一、实证分析的目的和思路 | 第40页 |
(一) 实证研究的目的 | 第40页 |
(二) 实证研究的思路 | 第40页 |
二、变量的选取和数据的处理 | 第40-42页 |
(一) 变量选取 | 第40-41页 |
(二) 数据的处理 | 第41-42页 |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贸易收支影响的关系论证 | 第42-44页 |
(一) 单位根检验 | 第42-43页 |
(二) 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三) 影响作用原因分析 | 第44页 |
四、影响作用的实证分析 | 第44-50页 |
(一) 模型的引入和建立 | 第44-45页 |
(二) 变量单位根检验 | 第45-46页 |
(三) 回归模型估计和检验 | 第46-47页 |
(四)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关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改善贸易收支的对策建议 | 第51-57页 |
一、政府宏观政策层面 | 第51-54页 |
(一) 完善和落实引资政策 | 第51-52页 |
(二) 由“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 | 第52页 |
(三) 优化贸易、金融政策 | 第52-53页 |
(四) 加大技术支持力度,鼓励创新 | 第53页 |
(五) 重视人才培养和公平录用 | 第53-54页 |
二、行业中观协调层面 | 第54-55页 |
(一) 加强行业内调整和资源配置 | 第54页 |
(二) 构建行业内良性竞争环境 | 第54-55页 |
三、企业微观实践层面 | 第55-57页 |
(一) 重视技术模仿和技术创新 | 第55页 |
(二)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 第55-56页 |
(三) 加强技术交流与人才流动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57-59页 |
一、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贸易顺差正相关 | 第57页 |
二、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仍存在问题 | 第57页 |
三、进出口效应受需求函数各要素影响不同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