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课题意义 | 第8-9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9-1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 ·本文章节安排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SCM模型描述 | 第13-37页 |
| ·主要使用的MIMO信道建模方法 | 第13-15页 |
| ·基于信道冲激响应实测结果的建模 | 第13-14页 |
| ·基于射线追踪的建模 | 第14页 |
| ·基于地理特征的建模 | 第14页 |
| ·基于收发衰落相关特征的建模 | 第14页 |
| ·基于统计特性的建模方法 | 第14-15页 |
| ·MIMO信道典型建模方法 | 第15页 |
| ·SCM模型链路级信道参数概要 | 第15页 |
| ·BS端天线参数 | 第15-18页 |
| ·BS端天线阵型 | 第15-17页 |
| ·BS端每一径的角度扩展(AS) | 第17页 |
| ·BS端每一径的离开角(AoD) | 第17-18页 |
| ·BS端每一径的角度功率谱(PAS) | 第18页 |
| ·MS端天线参数 | 第18-20页 |
| ·MS端天线阵型 | 第18页 |
| ·MS端每一径的角度扩展(AS) | 第18页 |
| ·MS端每一径的到达角(AoA) | 第18-19页 |
| ·MS端每一径的角度功率谱(PAS) | 第19页 |
| ·MS端进行方向(DoT) | 第19-20页 |
| ·参考值校准 | 第20页 |
| ·SCM的建模过程 | 第20-23页 |
| ·空间信道模型的系统级仿真 | 第23-28页 |
| ·定义,参数与假设 | 第24-26页 |
| ·信道仿真场景 | 第26-27页 |
| ·路径损耗模型 | 第27-28页 |
| ·产生信道参数 | 第28-29页 |
| ·可选信道参数产生步骤 | 第29-33页 |
| ·交叉极化模型 | 第29-32页 |
| ·直视径场景 | 第32-33页 |
| ·信道参数的相关性 | 第33-35页 |
| ·SCME模型相比SCM模型的改进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MIMO通信技术概述 | 第37-44页 |
| ·MIMO系统的提出 | 第37-38页 |
| ·天线分集技术 | 第38-39页 |
| ·空间分集 | 第38-39页 |
| ·时间分集 | 第39页 |
| ·频率分集 | 第39页 |
| ·MIMO系统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 第39-42页 |
| ·MIMO系统的主要优点 | 第39-41页 |
| ·取得的进展 | 第41-42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 ·MIMO信道模型 | 第42页 |
| ·天线的距离和数量 | 第42-43页 |
| ·接收机的复杂性 | 第43页 |
| ·信道状态信息(CSI)的获取和利用 | 第43页 |
| ·系统的集成和信号设计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Matlab C++数学库的使用 | 第44-47页 |
| ·不同Matlab与C++混合编程方法概括与比较 | 第44-45页 |
| ·在Visual Studio中使用Matlab C++数学库 | 第45-46页 |
| ·用Matlab C++数学库建立信道模型 | 第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模型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47-54页 |
| ·SCME信道空时频相关特性分析 | 第47-48页 |
| ·链路级仿真 | 第48-50页 |
| ·信道空间相关性仿真 | 第48-49页 |
| ·信道时间相关性仿真 | 第49-50页 |
| ·系统级仿真 | 第50-53页 |
| ·信道空间相关性仿真 | 第51页 |
| ·信道时间相关性仿真 | 第51-52页 |
| ·信道频率相关性仿真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