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名词对照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46页 |
1. 宫颈癌概述 | 第12-17页 |
·宫颈癌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 第12-13页 |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 第12-13页 |
·HPV感染的协调因素 | 第13页 |
·宫颈癌的病例类型 | 第13-15页 |
·宫颈上皮内肿瘤 | 第13-14页 |
·鳞状上皮微小浸润性癌 | 第14页 |
·宫颈浸润性癌 | 第14页 |
·宫颈恶性黑色素瘤 | 第14页 |
·宫颈肉瘤 | 第14-15页 |
·宫颈转移瘤 | 第15页 |
·宫颈癌的临床分期 | 第15-17页 |
2 影响宫颈癌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 第17-24页 |
·临床因素 | 第17-18页 |
·年龄 | 第17页 |
·临床分期 | 第17-18页 |
·病理因素 | 第18-22页 |
·病理类型 | 第18页 |
·淋巴结转移 | 第18-19页 |
·宫旁浸润 | 第19-20页 |
·肿瘤大小 | 第20-21页 |
·淋巴血管间隙浸润 | 第21-22页 |
·治疗方式 | 第22-23页 |
·新辅助化疗 | 第22页 |
·术后同步放化疗 | 第22-23页 |
·肿瘤标志物-SCC-Ag | 第23-24页 |
·生化因素-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 | 第24页 |
3 关于宫颈间质浸润深度 | 第24-35页 |
·定义 | 第24-25页 |
·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测量方法 | 第25-31页 |
·影响学检查 | 第25-29页 |
·超声检查 | 第25-26页 |
·MRI | 第26-27页 |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PET/CT (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tomography)检査 | 第27-29页 |
·术后大体标本 | 第29页 |
·术后病理 | 第29-31页 |
·宫颈间质深浸润对宫颈癌预后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31-32页 |
·宫颈间质浸润深度与肿瘤扩散的机制 | 第32-35页 |
·宫颈间质浸润深度与微转移 | 第32-33页 |
·宫颈间质深浸润与FOXM1 | 第33-34页 |
·宫颈间质深浸润与脑转移 | 第34-35页 |
4 小结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6页 |
第二章 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对宫颈癌预后的影响 | 第46-80页 |
1 前言 | 第46-4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7-53页 |
·病例选择 | 第47-48页 |
·临床资料 | 第48-49页 |
·患者治疗情况 | 第49-51页 |
·术前治疗 | 第49-50页 |
·手术治疗 | 第50页 |
·术后治疗 | 第50-51页 |
·其他辅助治疗 | 第51页 |
·随访及统计学方法 | 第51-53页 |
3 结果 | 第53-61页 |
·宫颈间质浸润深度的临床病理特征 | 第53-54页 |
·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对宫颈癌预后的影响 | 第54-59页 |
·宫颈癌的预后情况 | 第54页 |
·不同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对宫颈癌预后的影响 | 第54-55页 |
·宫颈间质浸润深度等相关因素对宫颈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 第55-58页 |
·年龄与宫颈癌预后 | 第56页 |
·病理类型与宫颈癌预后 | 第56-57页 |
·宫颈间质深浸润与宫颈癌预后 | 第57页 |
·淋巴结转移与宫颈癌预后 | 第57页 |
·肿瘤大小与宫颈癌预后 | 第57页 |
·临床分期与宫颈癌预后 | 第57-58页 |
·宫颈癌预后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第58-59页 |
·术后同步放化疗对宫颈间质深浸润等高危因素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第59-61页 |
4 讨论 | 第61-74页 |
·宫颈癌预后的危险因素 | 第61-64页 |
·临床分期与宫颈癌预后 | 第61-62页 |
·淋巴结转移与宫颈癌预后 | 第62-63页 |
·肿瘤大小与宫颈癌预后 | 第63-64页 |
·术后同步放化疗对宫颈间质深浸润等高危因素患者预后的影响 | 第64-66页 |
·宫颈间质浸润深度 | 第66-73页 |
·宫颈间质深浸润备受争议的原因分析 | 第67-70页 |
·宫颈间质浸润深度的病理判断方法 | 第70-71页 |
·宫颈间质浸润的作用机理 | 第71-72页 |
·宫颈间质浸润深度的临床/病理特征 | 第72页 |
·宫颈间质深浸润作为宫颈癌预后的预后指标的不足 | 第72-73页 |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3-74页 |
5 小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附图 | 第80-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