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阴柔美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第一节 庄子及《庄子》概说 | 第11页 |
第二节《庄子》研究概述 | 第11-18页 |
一 中国古代庄学研究 | 第12-14页 |
二 近现代庄学研究 | 第14-18页 |
第三节“阴柔美”概述 | 第18-22页 |
一 “阴柔美”释名 | 第18-20页 |
二 中国文学“阴柔”的审美特征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道”之阴柔美 | 第22-30页 |
第一节“道论”:阴柔美之根源 | 第22-24页 |
第二节“道法”:阴柔美之本质 | 第24-30页 |
第三章 “物”之阴柔美 | 第30-37页 |
第一节 异化形象与阴柔美 | 第30-35页 |
第二节 婴儿与阴柔美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庄子》诗性与阴柔美 | 第37-50页 |
第一节 中国诗性文化概述 | 第37-40页 |
一 “诗性智慧”及“诗性文化” | 第37页 |
二 中国诗性文化的起源与阴柔美 | 第37-40页 |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诗性内涵 | 第40-41页 |
第三节《庄子》的诗性展现阴柔美 | 第41-44页 |
一 《庄子》对死生的诗性认识 | 第41-44页 |
二 《庄子》对政治与现实的诗性反应 | 第44页 |
第四节《庄子》寓言 | 第44-50页 |
一 以“寓言”为主的诗性语言 | 第44-45页 |
二 “寓言体” 的阴柔性 | 第45-50页 |
三 “寓言”的荒诞与阴柔美 | 第50页 |
第五章 《庄子》阴柔美的成因 | 第50-60页 |
第一节《庄子》的悲剧意识 | 第50-54页 |
一 庄子悲剧意识和时代背景 | 第51-52页 |
二 《庄子》悲剧意识的哲学基础 | 第52-54页 |
三 庄子孤独的心态 | 第54页 |
第二节 巫楚文化下《庄子》寓言的形成 | 第54-57页 |
一 想象是寓言的基础 | 第55-56页 |
二 对寓言雏形的发展 | 第56-57页 |
第三节 对上古神话材料的改造 | 第57-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