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导论 | 第18-50页 |
一、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 第18-23页 |
二、 研究现状及不足之处 | 第23-41页 |
三、 分析框架及框架结构 | 第41-46页 |
四、 欲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46-50页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形成与深化 | 第50-155页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内涵解析 | 第50-54页 |
一、 民生的历史变迁及基本内涵 | 第50-52页 |
二、 民生观基本问题及逻辑架构 | 第52-53页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阈下的民生观 | 第53-54页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思想与经验基础 | 第54-113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供的认识基础 | 第55-80页 |
二、 国内外思想家留下的思考及启示 | 第80-103页 |
三、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 第103-109页 |
四、 其它国家的做法和局限 | 第109-113页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形成与深化的过程 | 第113-155页 |
一、 民生观的初步形成 | 第114-124页 |
二、 民生观的深入发展 | 第124-138页 |
三、 民生观的日趋成熟 | 第138-155页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本质的透视 | 第155-192页 |
第一节 社会转型语境下民主与民生的关联性 | 第156-168页 |
一、 问题根源的同一性 | 第157-161页 |
二、 民主的民生化 | 第161-164页 |
三、 民生的民主化 | 第164-168页 |
第二节 人的需要、利益与改善民生 | 第168-183页 |
一、 人的需要、利益及其特点 | 第169-176页 |
二、 民生、改善民生及其本质 | 第176-180页 |
三、 民生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因 | 第180-183页 |
第三节 民生、民主、民利内在逻辑关系 | 第183-192页 |
一、 民生内含民主,实质在于民利 | 第183-189页 |
二、 民主是民生与民利的根本保障 | 第189-192页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价值的追求 | 第192-227页 |
第一节 以人为本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 第193-204页 |
一、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93-198页 |
二、 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渐凸显 | 第198-201页 |
三、 以人为本的正式提出及其依据 | 第201-204页 |
第二节 以人为本与改善民生的内在关联 | 第204-213页 |
一、 改善民生:以人为本本真精神的内在要求 | 第204-208页 |
二、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根本价值取向 | 第208-213页 |
第三节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人本主义辨析 | 第213-227页 |
一、 以民为本的历史流变及局限 | 第213-217页 |
二、 人本主义的历史形态及缺陷 | 第217-224页 |
三、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人本主义之异同 | 第224-227页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权利的保障 | 第227-260页 |
第一节 人权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 第227-244页 |
一、 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第228-231页 |
二、 人权的社会性与阶级性 | 第231-238页 |
三、 人权的发展性与历史性 | 第238-241页 |
四、 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统一 | 第241-244页 |
第二节 人权与民生权利 | 第244-251页 |
一、 人权的权利位阶 | 第244-248页 |
二、 民生权利是首要的基本人权 | 第248-251页 |
第三节 民生权利的制度保障 | 第251-260页 |
一、 制度保障的价值 | 第252-255页 |
二、 制度保障的方式 | 第255-260页 |
结语 确立并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民生观 | 第260-267页 |
参考文献 | 第267-287页 |
后记 | 第287-2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