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插图 | 第15-16页 |
1 导论:从媒介崇拜到媒介怀疑 | 第16-31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6-20页 |
·《大趋势》的预言成真 | 第16-18页 |
·从敬畏到怀疑:态度转向 | 第18-20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6页 |
·笛卡尔的怀疑论 | 第20页 |
·符号真实和媒介真实 | 第20-21页 |
·社会信任理论 | 第21-22页 |
·传播效果研究 | 第22-23页 |
·传媒的公信力研究 | 第23-24页 |
·媒介社会责任研究 | 第24-25页 |
·媒介素养研究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意义与创新点 | 第26-31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29-31页 |
2 概念界定 | 第31-43页 |
·信息与信息时代 | 第31-35页 |
·“信息”的溯源 | 第31-33页 |
·信息时代的定义 | 第33-35页 |
·媒介与怀疑 | 第35-38页 |
·媒介的定义 | 第35-36页 |
·怀疑的定义 | 第36-38页 |
·媒介怀疑的范畴 | 第38-43页 |
·怀疑媒介:由受众主导的怀疑 | 第38-40页 |
·媒介的怀疑:由媒介主导的怀疑 | 第40-43页 |
3 媒介与受众关系变迁 | 第43-74页 |
·媒介敬畏 | 第44-54页 |
·传播环境 | 第45-47页 |
·传播表现和特征 | 第47-51页 |
·关系实质:控制与被控制 | 第51-54页 |
·媒介崇拜 | 第54-64页 |
·传播环境 | 第55-58页 |
·传播表现和特征 | 第58-61页 |
·关系实质:引导和被引导 | 第61-64页 |
·媒介怀疑 | 第64-74页 |
·传播环境 | 第64-67页 |
·传播表现和特征 | 第67-71页 |
·关系实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 第71-74页 |
4 媒介怀疑的主体分析 | 第74-106页 |
·信源:媒介怀疑的原动力 | 第74-83页 |
·线性传播模式与单一信源 | 第74-77页 |
·互动传播模式与多点信源 | 第77-80页 |
·社会性传播模式与多元信源 | 第80-83页 |
·信道:媒介怀疑的催化剂 | 第83-95页 |
·媒体对信源的怀疑 | 第84-88页 |
·媒体对信息的怀疑 | 第88-91页 |
·媒体对受众的怀疑 | 第91-95页 |
·信宿:媒介怀疑的接收器 | 第95-106页 |
·受众对信息的怀疑 | 第95-98页 |
·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怀疑 | 第98-102页 |
·受众对社会的怀疑 | 第102-106页 |
5 媒介怀疑的成因分析 | 第106-129页 |
·国内外宏观传播环境论述 | 第106-109页 |
·全球在地化的社会趋势 | 第106-107页 |
·媒介融合的传播趋势 | 第107-108页 |
·大众传播进入日常生活 | 第108-109页 |
·媒介主导的怀疑 | 第109-120页 |
·信息传播过程的异化 | 第109-113页 |
·媒介符号的偏向 | 第113-116页 |
·媒介与受众关系的变迁 | 第116-120页 |
·受众主导的怀疑 | 第120-129页 |
·受众的心理变化态势 | 第121-123页 |
·受众的媒介与信息选择机制 | 第123-125页 |
·受众与媒介的互动模式 | 第125-129页 |
6 媒介怀疑的价值分析 | 第129-140页 |
·怀疑作为一种态度 | 第129-133页 |
·怀疑的过程:去伪存真、去浊扬清 | 第131-132页 |
·怀疑的状态:明辨是非、提高素养 | 第132-133页 |
·怀疑的实践作为一种资本 | 第133-136页 |
·大众传媒怀疑实践加速积累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 | 第135页 |
·受众怀疑实践影响文化资本 | 第135-136页 |
·符号资本的积累 | 第136页 |
·怀疑作为一种力量 | 第136-140页 |
·大众传媒对事实的追求 | 第137-138页 |
·受众对真相的渴望 | 第138页 |
·对社会和环境的反思 | 第138-140页 |
7 媒介怀疑折射出的传播病态 | 第140-171页 |
·疑心病:信任大厦的崩塌 | 第140-148页 |
·信任的概念解读 | 第140-141页 |
·信任瓦解的表现 | 第141-145页 |
·修复信任的可能性 | 第145-148页 |
·势利眼:偏见与歧视 | 第148-154页 |
·偏见和歧视的概念解读 | 第149-150页 |
·当代媒介偏见和歧视的表现形式 | 第150-154页 |
·恐慌症:由怀疑引起的传播失序 | 第154-159页 |
·恐慌和媒介恐慌 | 第154-155页 |
·媒介恐慌引起的传播失序 | 第155-159页 |
·大众传播中的反智倾向 | 第159-171页 |
·求智到反智:大众传播怎么了 | 第161-168页 |
·把脉:大众传播中为什么会反智 | 第168-171页 |
8 媒介与受众信任的修复和重建:在社会性媒体上的实践 | 第171-194页 |
·大数据视角下的信息面向:以南京持枪抢劫案的报道为例 | 第173-181页 |
·宏大信息流迅速引发围观 | 第174-178页 |
·海量信息背后的多面向 | 第178-179页 |
·谣言和真相的角逐 | 第179-181页 |
·充满善意和正义的传播者和受众:以微博“打拐”为例 | 第181-188页 |
·意见领袖和自发性社团设定公益话语框架 | 第182-185页 |
·专业媒体发挥刚性价值 | 第185-186页 |
·政府和其他机构和个人将行动落到实处 | 第186-188页 |
·新的舆论场的张力 | 第188-194页 |
·开放系统:信息充分传播和交换 | 第189-190页 |
·准稳态:形成答疑和释疑的动力机制 | 第190-191页 |
·非线性作用:各种声音促成组织再生 | 第191-192页 |
·涨落作用:在环境和内部共同调节中达到有序 | 第192-194页 |
结语 | 第194-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210页 |
作者简历及读博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210-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