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建构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建构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4-26页 |
| ·研究的缘由及意义 | 第14-19页 |
| ·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国外的研究 | 第19-21页 |
| ·国内学者的研究 | 第21-22页 |
| ·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 第22-26页 |
| ·研究的目标 | 第22-24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24-26页 |
| 第2章 凯利的生平与职业生涯 | 第26-32页 |
| ·凯利的生平与教育 | 第26-28页 |
| ·早期的生活与教育 | 第26-27页 |
| ·大学时期及毕业后的转型 | 第27-28页 |
| ·凯利的职业生涯 | 第28-32页 |
| 第3章 个人建构心理学的思想渊源 | 第32-42页 |
| ·心理学基础 | 第32-33页 |
| ·个人建构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 第33-42页 |
| ·个人建构理论的形成 | 第33页 |
| ·个人建构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 第33-42页 |
| 第4章 个人建构心理学的内容 | 第42-68页 |
| ·理论方面 | 第42-68页 |
| ·凯利的人性观——人是科学家 | 第42-43页 |
| ·创造性的逻辑与思维方式 | 第43-44页 |
| ·建构及其个人建构系统 | 第44-48页 |
| ·个人建构心理学的基本假设 | 第48-49页 |
| ·推论 | 第49-59页 |
| ·角色的确定 | 第59-60页 |
| ·CPC 循环 | 第60-61页 |
| ·凯利对传统概念的新解释 | 第61-68页 |
| 第5章 个人建构的本质 | 第68-80页 |
| ·建构的个人用法 | 第68-75页 |
| ·建构的基本特点 | 第68-70页 |
| ·建构的功能和预测 | 第70-71页 |
| ·作为调节装置的建构 | 第71-72页 |
| ·建构的改变 | 第72-74页 |
| ·新建构形成的有利条件 | 第74-75页 |
| ·新建构形成的不利因素 | 第75页 |
| ·经验的意义 | 第75-80页 |
| ·经验的解释特点 | 第75-77页 |
| ·经验的解释 | 第77-78页 |
| ·作为个人建构效度指标的群体期望 | 第78-80页 |
| 第6章 临床应用方面 | 第80-92页 |
| ·心理疾病的原因 | 第80-83页 |
| ·建构系统的问题 | 第80-82页 |
| ·建构使用中的问题 | 第82-83页 |
| ·诊断的维度与诊断的问题 | 第83-86页 |
| ·诊断的维度 | 第83-86页 |
| ·诊断的问题 | 第86页 |
| ·临床心理治疗 | 第86-92页 |
| ·治疗的目的与任务 | 第86-87页 |
| ·心理治疗方法 | 第87-92页 |
| 第7章 对个人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回应 | 第92-124页 |
| ·个人建构心理学与后现代主义的相互影响 | 第92-100页 |
| ·作为后现代心理学家的凯利 | 第95-96页 |
| ·后现代主义对凯利的回应 | 第96-99页 |
| ·凯利与后现代的沟通与关联 | 第99-100页 |
| ·个人建构心理学与认知革命 | 第100-108页 |
| ·心理学历史中的认知革命 | 第100-103页 |
| ·认知革命——行为主义的演变 | 第103-104页 |
| ·认知心理学家对个人建构心理学的承认 | 第104页 |
| ·专家系统的知识获得 | 第104-105页 |
| ·专家系统对个人建构心理学的意义 | 第105-108页 |
| ·个人建构心理学的生态学进路 | 第108-124页 |
| ·凯利的本体论假定 | 第108-112页 |
| ·个人建构心理学与知觉 | 第112-116页 |
| ·个人建构心理学的生态学进路 | 第116-120页 |
| ·对生态理论的批评 | 第120-121页 |
| ·生活情境与个人建构 | 第121-124页 |
| 第8章 对个人建构心理学的批评与反驳 | 第124-128页 |
| ·个人建构心理学缺少对于情感的处理 | 第124页 |
| ·个人建构心理学是一种认知理论 | 第124-125页 |
| ·个人建构心理学忽视人的社会角色 | 第125-126页 |
| ·个人建构心理学漠视儿童的发展观 | 第126-128页 |
| 第9章 结语 | 第128-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2-146页 |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6-148页 |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