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 第13页 |
·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第13-14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关系 | 第14-15页 |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 | 第16-20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 第16-18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 第18-20页 |
第三章 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 | 第20-35页 |
·儒家思想的传播方式 | 第20-27页 |
·官办学堂,普及儒家思想 | 第20-22页 |
·鼓励并扶植书院的发展 | 第22-23页 |
·科举制度,巩固主导地位 | 第23-24页 |
·学者著述,发扬儒家文化 | 第24页 |
·幼童的儒学教育 | 第24-25页 |
·家庭教育对儒家思想的普及 | 第25-26页 |
·宗族规范对儒家思想的普及 | 第26-27页 |
·民间艺术普及儒家思想观念 | 第27页 |
·儒家思想传播的特点 | 第27-28页 |
·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 第27页 |
·传播过程的针对性 | 第27-28页 |
·传播内容的丰富性 | 第28页 |
·佛教思想的传播方式 | 第28-31页 |
·从“灭佛”到“兴佛” | 第29-30页 |
·佛教活动的频繁举行 | 第30页 |
·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的传播 | 第30-31页 |
·佛教思想传播的特点 | 第31-35页 |
·统治者的支持 | 第32页 |
·知识分子的推动 | 第32-33页 |
·同儒家思想相融合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方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35-40页 |
·政策文件的导向 | 第35页 |
·学者的理论论证 | 第35-36页 |
·媒体等多种形式 | 第36-37页 |
·榜样的示范效应 | 第37页 |
·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 第37-38页 |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 第38页 |
·马克思主义的民俗化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