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1 绪论 | 第13-19页 |
|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机械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形态滤波技术 | 第15-16页 |
| ·局域波分解技术 | 第16-18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2 滚动轴承的振动特性及实验测试 | 第19-33页 |
| ·滚动轴承的结构及振动特性 | 第19-20页 |
| ·滚动轴承的结构 | 第19页 |
| ·滚动轴承的振动特性 | 第19-20页 |
| ·滚动轴承各元件单一缺陷的特征频率 | 第20页 |
| ·滚动轴承振动信号的采集 | 第20-21页 |
| ·实验仪器及选用 | 第21-23页 |
| ·测点的布置及实验数据处理 | 第23-25页 |
| ·滚动轴承的故障诊断 | 第25-31页 |
| ·滚动轴承的振动诊断 | 第25-26页 |
| ·滚动轴承故障的振动模型 | 第26-31页 |
| ·小结 | 第31-33页 |
| 3 自适应数学形态滤波技术研究 | 第33-55页 |
| ·数学形态学分析方法 | 第33-35页 |
| ·数学形态学基本原理 | 第33-34页 |
| ·结构元素的选取 | 第34-35页 |
| ·数学形态算子对形态滤波的影响 | 第35页 |
| ·数学形态滤波技术 | 第35-44页 |
| ·数学形态滤波特性 | 第36页 |
| ·单频正弦激励信号 | 第36页 |
| ·组合形态滤波器频响特性 | 第36-44页 |
| ·自适应多结构多尺度形态组合滤波法(Adaptive Multi Structure Multi ScaleMorphological Combination Filter AMSMCF) | 第44-53页 |
| ·自适应数学形态结构元素集的构造 | 第44-47页 |
| ·最优结构元素的选取 | 第47-48页 |
| ·自适应多结构形态组合滤波法的仿真研究 | 第48-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4 局域波分解技术研究 | 第55-109页 |
| ·局域波分解的原理 | 第55-63页 |
| ·瞬时频率 | 第55-58页 |
| ·固有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 | 第58-59页 |
| ·局域波分解算法 | 第59-63页 |
| ·局域波分解的主要性质 | 第63-65页 |
| ·重构性 | 第63页 |
| ·近似正交性 | 第63-64页 |
| ·自适应性 | 第64-65页 |
| ·局域波分解的主要问题 | 第65-68页 |
| ·IMF 筛分准则 | 第65页 |
| ·曲线拟合 | 第65-66页 |
| ·端点效应 | 第66-67页 |
| ·虚假分量与模态混叠 | 第67-68页 |
| ·端点匹配特征波延拓方法研究 | 第68-82页 |
| ·端点匹配特征波延拓基本概念 | 第68-70页 |
| ·端点匹配特征波延拓原理 | 第70-72页 |
| ·端点匹配特征波延拓仿真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72-77页 |
| ·信号自身波延拓法局域波分解结果比较 | 第77-82页 |
| ·基于能量守恒及相关分析的抗虚假分量方法研究 | 第82-89页 |
| ·能量守恒与虚假分量 | 第82-86页 |
| ·虚假分量消除及本征模态更新 | 第86-87页 |
| ·相关分析与信号主导模态分量的确定 | 第87-89页 |
| ·形态及移频变换抗模态混叠方法研究 | 第89-106页 |
| ·形态运算抗模态混叠方法研究 | 第89-95页 |
| ·移频变换抗模态混叠方法研究 | 第95-106页 |
| ·小结 | 第106-109页 |
| 5 形态滤波与局域波分解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 第109-127页 |
| ·自适应形态滤波与局域波分解原理 | 第109-110页 |
| ·自适应形态滤波局域波分解实验研究 | 第110-118页 |
| ·自适应形态滤波 | 第110-114页 |
| ·滚动轴承信号的局域波分解 | 第114-118页 |
| ·局域波分解相关特征尺度熵特征信息的提取 | 第118-121页 |
| ·局域波相关特征尺度熵 | 第118-120页 |
| ·滚动轴承振动信号局域波相关特征尺度熵特征信息提取 | 第120-121页 |
| ·基于模糊聚类的轴承故障诊断 | 第121-126页 |
| ·模糊关系方程 | 第121-122页 |
| ·模糊聚类故障诊断步骤 | 第122-124页 |
| ·模糊聚类方法对滚动轴承进行模式识别 | 第124-126页 |
| ·小结 | 第126-127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 ·本文工作的总结 | 第127-128页 |
| ·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28-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39页 |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9-141页 |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