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 前言 | 第12-14页 |
| 一、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 1、中医学对月经过少的研究进展 | 第14-26页 |
| ·古代文献对月经过少的认识 | 第14-19页 |
| ·古代文献对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认识 | 第14-16页 |
| ·肾虚型 | 第14-15页 |
| ·血瘀型 | 第15-16页 |
| ·血虚型 | 第16页 |
| ·痰湿型 | 第16页 |
| ·古代文献对月经过少的辨证论治 | 第16-19页 |
| ·从肾论治 | 第17-18页 |
| ·从肝论治 | 第18页 |
| ·从脾论治 | 第18页 |
| ·从肾、肝、脾、心的相互作用 | 第18-19页 |
| ·中医学治疗月经过少的现状 | 第19-26页 |
| ·方剂治疗 | 第19-22页 |
| ·中药周期疗法 | 第22-23页 |
| ·针灸疗法及穴位疗法 | 第23-24页 |
| ·心理疗法 | 第24页 |
| ·饮食疗法 | 第24页 |
| ·按摩及外敷疗法 | 第24-25页 |
| ·月经过少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25-26页 |
| 2、西医学对月经过少的认识 | 第26-32页 |
| ·西医学对月经过少的发病因素 | 第26-28页 |
| ·手术损伤 | 第26页 |
|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ian syndronme,PCOS) | 第26-27页 |
| ·药物作用 | 第27页 |
| ·卵巢因素 | 第27-28页 |
| ·职业、情绪因素 | 第28页 |
| ·其他因素 | 第28页 |
| ·西医学对月经过少的发病机制 | 第28-29页 |
| ·月经过少的西医治疗 | 第29-32页 |
| ·治疗原则 | 第29页 |
| ·内分泌治疗 | 第29-30页 |
| ·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 | 第30-31页 |
| ·其他治疗 | 第31-32页 |
| 二、临床研究 | 第32-44页 |
| ·临床资料 | 第32页 |
| ·病例的来源 | 第32页 |
| ·诊断标准 | 第32-33页 |
| ·初步诊断标准 | 第32页 |
| ·中医辨证标准 | 第32-33页 |
| ·月经量测定 | 第33页 |
| ·病例的选择标准 | 第33-34页 |
| ·纳入标准 | 第33页 |
| ·排除标准 | 第33-34页 |
| ·剔除标准 | 第34页 |
|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 ·研究设计 | 第34页 |
| ·治疗方法 | 第34-35页 |
| ·观察指标 | 第35-36页 |
| ·证候指标 | 第35页 |
| ·超声检查(B超) | 第35页 |
| ·监测内分泌的变化 | 第35页 |
| ·用药期间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 | 第35-36页 |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36页 |
| ·统计方法 | 第36页 |
| ·结果 | 第36-39页 |
| ·一般资料 | 第36-37页 |
| ·常用药物频率分析 | 第37-39页 |
| ·疗效的评估 | 第39-42页 |
| ·总疗效判定 | 第39-40页 |
| ·月经量改善的评估 | 第40页 |
| ·中医证候积分评估 | 第40-41页 |
| ·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FSH、LH、E2、PRO、PRL的水平比较 | 第41-42页 |
| ·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 | 第42页 |
| ·不良反应观察 | 第42页 |
| 结果 | 第42页 |
| 结论 | 第42-44页 |
| 三、讨论 | 第44-48页 |
| ·中药治疗月经过少的机制探讨与优势 | 第44-45页 |
| ·中药治疗月经过少的理论及作用机制初探 | 第44页 |
| ·中药治疗月经过少的优势 | 第44-45页 |
| ·自拟方及中药调周法的分析 | 第45-46页 |
| ·自拟方的分析 | 第45页 |
| ·中药调周法的分析 | 第45-46页 |
| ·从分类角度上对常用药物的分析 | 第46-47页 |
| ·本研究的无效病例分析 | 第47页 |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7-48页 |
| 四、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五、附录-临床调查问卷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6页 |
| 个人简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