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庭院空间形态分析及应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系统研究法 | 第12页 |
·归纳分析法 | 第12页 |
·多学科交叉类比法 | 第12页 |
·实例研究 | 第12-13页 |
2 中国传统庭院概述 | 第13-21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传统庭院的解释 | 第13-14页 |
·庭院建筑的范围和类型 | 第14-15页 |
·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 第15页 |
·传统庭院的起源和发展 | 第15-17页 |
·传统庭院的空间精神 | 第17-21页 |
·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自然哲学的价值取向 | 第17-19页 |
·主次分明的轴线布局——宗法礼教制度的体现 | 第19-20页 |
·空间的内向性——内省中庸体现 | 第20-21页 |
3 中国传统庭院空间形态分析 | 第21-37页 |
·传统庭院空间的类型分析 | 第21-25页 |
·由群体组合构成分析——轴线布局和自由式布局 | 第21-23页 |
·按庭院界面的围合程度分析 | 第23-24页 |
·群体组合的空间序列分析 | 第24-25页 |
·传统庭院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 | 第25-26页 |
·单体建筑要素 | 第25页 |
·围合要素 | 第25-26页 |
·景观要素 | 第26页 |
·传统庭院内部空间的虚实关系 | 第26-29页 |
·墙与庭院 | 第27页 |
·建筑与庭院 | 第27-28页 |
·廊与庭院 | 第28-29页 |
·景观与庭院 | 第29页 |
·环境中的庭院空间解析 | 第29-34页 |
·中国自然哲学对庭院空间的影响 | 第29-30页 |
·适应地形的变化 | 第30-31页 |
·适应气候变化的庭院空间 | 第31-34页 |
·传统绘画对庭院空间营造的影响 | 第34-37页 |
·画意的追求 | 第35页 |
·如画构造——对视野的控制 | 第35-37页 |
4 庭院空间形态在现代建筑中应用 | 第37-49页 |
·“庭院”空间在现代建筑的功能 | 第37-39页 |
·作为连接建筑的交通空间 | 第37页 |
·外部景观空间 | 第37-38页 |
·延续空间 | 第38-39页 |
·自然通风采光空间 | 第39页 |
·“庭院”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构成方式 | 第39-41页 |
·围合的构成方式 | 第39-40页 |
·空间围合材料 | 第40页 |
·空间组织方式 | 第40-41页 |
·现代庭院空间的设计要素处理——新材料新质感 | 第41-44页 |
·传统庭院内部空间设计手法的借鉴 | 第44-47页 |
·围、透关系的处理 | 第44-45页 |
·空间的对比与变化 | 第45页 |
·空间的重复与再现 | 第45-46页 |
·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 第46-47页 |
·外部空间的处理 | 第47-48页 |
·群体组合的处理 | 第48-49页 |
5 实例分析 | 第49-55页 |
·苏州博物馆 | 第49-51页 |
·院落空间与外部空间 | 第49页 |
·院落的空间秩序 | 第49-50页 |
·要素分析 | 第50-51页 |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 第51-55页 |
·院落空间与外部环境 | 第51-52页 |
·空间形态分析——合院与园林的融合 | 第52-53页 |
·传统院落中构成要素的运用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