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 ·本文主要创新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 ·数据来源 | 第15-16页 |
| 2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6-20页 |
| ·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 ·城镇化 | 第16页 |
| ·生态环境 | 第16-17页 |
| ·协调及其相关概念 | 第17页 |
| ·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 ·协调度理论 | 第17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 ·人地关系理论 | 第18页 |
| ·生态城市理论 | 第18-20页 |
| 3 山西省城镇化及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分析 | 第20-28页 |
| ·城镇化发展状况分析 | 第20-24页 |
| ·人口城镇化 | 第20-21页 |
| ·社会城镇化 | 第21-22页 |
| ·经济城镇化 | 第22-23页 |
| ·空间城镇化 | 第23-24页 |
| ·生态环境发展状态分析 | 第24-28页 |
| ·生态环境状态 | 第24-25页 |
| ·生态环境压力 | 第25-26页 |
| ·生态环境响应 | 第26-28页 |
| 4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综合评价 | 第28-42页 |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30页 |
| ·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28页 |
| ·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28-30页 |
| ·协调度模型的构建 | 第30-31页 |
| ·评价模型 | 第30页 |
| ·评价标准 | 第30-31页 |
| ·协调度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31-42页 |
|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计算 | 第31-35页 |
|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结果分析 | 第35-42页 |
| 5 市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 第42-50页 |
| ·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 | 第42-43页 |
| ·自然地理因素 | 第42页 |
| ·交通运输条件 | 第42页 |
| ·经济因素 | 第42-43页 |
| ·产业结构不同 | 第43页 |
| ·政策的扶植 | 第43页 |
| ·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 | 第43-44页 |
| ·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不同 | 第43页 |
| ·生态环境意识的强弱不同 | 第43页 |
| ·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 | 第43-44页 |
| ·对策建议 | 第44-50页 |
| ·太原市 | 第44-45页 |
| ·大同市 | 第45页 |
| ·阳泉市 | 第45页 |
| ·长治市 | 第45-46页 |
| ·晋城市 | 第46页 |
| ·朔州市 | 第46-47页 |
| ·晋中市 | 第47页 |
| ·运城市 | 第47-48页 |
| ·忻州市 | 第48页 |
| ·临汾市 | 第48-49页 |
| ·吕梁市 | 第49-50页 |
| 6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问题 | 第50-52页 |
| ·结论 | 第50页 |
| ·进一步研究问题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