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一、缺席判决制度的基本内涵 | 第14-22页 |
(一) 缺席的含义和性质 | 第14-17页 |
(二) 缺席判决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7-19页 |
(三) 缺席判决制度的价值评析 | 第19-22页 |
1、程序公正 | 第19-20页 |
2、诉讼效率 | 第20-21页 |
3、诉讼自由 | 第21页 |
4、程序安定 | 第21-22页 |
二、缺席判决制度的域外考察 | 第22-30页 |
(一) 英美法系国家缺席判决制度的考察和分析 | 第22-24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地区)缺席判决制度的考察和分析 | 第24-28页 |
(三) 缺席判决制度的两种基本模式及其立法比较 | 第28-30页 |
1、缺席判决主义 | 第28页 |
2、一方辩论主义 | 第28页 |
3、两种基本模式的优劣评析 | 第28-30页 |
三、我国民事缺席判决制度的现状与缺陷 | 第30-44页 |
(一) 我国缺席判决制度的历史考察 | 第30-31页 |
(二) 我国缺席判决制度的现状 | 第31-34页 |
(三) 我国缺席判决制度存在的缺陷 | 第34-40页 |
1、立法设计中的缺陷分析 | 第34-38页 |
2、司法运作中的缺陷分析 | 第38-40页 |
(四) 我国缺席判决制度存在缺陷的法理分析 | 第40-44页 |
1、宜粗不宜细的立法传统 | 第40页 |
2、对绝对客观真实的片面追求 | 第40-41页 |
3、重原告、轻被告的不平等观念 | 第41-42页 |
4、处分权受制于审判权 | 第42-43页 |
5、辩论原则的"非约束性" | 第43-44页 |
四、完善我国缺席判决制度的具体构想 | 第44-56页 |
(一) 缺席判决的指导理念重塑 | 第44-46页 |
(二) 缺席判决的立法模式选择 | 第46-47页 |
(三) 缺席判决的具体制度设计 | 第47-53页 |
(四) 缺席判决的配套制度完善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谢辞 | 第60-6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