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神话与原始宗教论文--原始宗教论文

元代国家祭祀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35页
绪论第35-70页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第35-37页
 二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第37-44页
 三 研究综述第44-62页
  (一)综论性研究第45-47页
  (二)专题性研究第47-62页
 四 篇章结构、史料与方法第62-67页
  (一)篇章结构第62-64页
  (二)史料与方法第64-67页
 五 创新点与难点第67-70页
第一章 郊祀与蒙古式祭天第70-167页
 第一节 蒙古 1252 年日月山祭天考第70-105页
  一 史料分类与辨析第71-83页
  二 日月山地望第83-94页
  三 蒙哥、忽必烈行迹第94-97页
  四 日月山神主第97-100页
  五 结论第100-105页
 第二节 元朝郊祀第105-132页
  一 元朝郊祀制度的建立第105-112页
  二 元朝郊祀年表第112-120页
  三 郊祀主神位问题第120-127页
  四 元朝郊祀的几点特征第127-132页
 第三节 蒙古式祭天——兼论其与汉地礼仪的关系第132-167页
  一 蒙古最早的祭天第133-141页
  二 大蒙古国前四汗时期的祭天第141-149页
  三 入元以后的蒙古式祭天第149-154页
  四 蒙元春秋祭天的几点特征第154-156页
  五 元代一种特殊的蒙古式祭天——六月祭天第156-163页
  六 蒙元六月祭天与汉地礼仪的关系第163-166页
  七 小结第166-167页
第二章 太庙与火室烧饭第167-269页
 第一节 元朝太庙演变考——以室次为中心第168-217页
  一 燕京太庙第170-179页
  二 大都太庙的建立第179-190页
  三 成宗的继承第190-195页
  四 武宗的改制第195-204页
  五 仁宗的无为与英宗的更新第204-207页
  六 泰定帝的重整第207-211页
  七 文宗与顺帝的维持与微调第211-213页
  八 小结第213-217页
 第二节 火室与烧饭祭祀第217-269页
  一 火室的词义第218-222页
  二 火室制度之源:成吉思汗斡耳朵祭祀第222-234页
  三 忽必烈朝的祭祖与火室第234-237页
  四 蒙元诸帝斡耳朵的变迁第237-256页
  五 入元以后成吉思汗斡耳朵的守宫者第256-260页
  六 火室与烧饭祭祀第260-265页
  七 小结第265-269页
第三章 国俗旧礼第269-304页
 第一节 国俗旧礼的内容第270-283页
  一 《国俗旧礼》的内容与史源第270-274页
  二 《国俗旧礼》以外的国俗旧礼第274-283页
 第二节 国俗旧礼在元朝的地位和意义第283-304页
  一 国俗旧礼在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地位第283-289页
  二 国俗旧礼对参加者身份的限制及其意义第289-304页
第四章 岳镇海渎第304-414页
 第一节 蒙元岳镇海渎祭祀的渊源第307-318页
  一 汉地传统的岳镇海渎祭祀第307-316页
  二 蒙古传统的山川信仰第316-318页
 第二节 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的沿革第318-357页
  一 萌芽:大蒙古国前四汗时期第319-330页
  二 形成:世祖、成宗时期第330-346页
  三 成熟:元代中后期第346-357页
 第三节 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的内容第357-394页
  一 祭祀地点第357-363页
  二 祭祀路线第363-373页
  三 祭祀礼物第373-389页
  四 祭祀仪式第389-394页
 第四节 在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第394-410页
  一 中央与地方的纽带第395-401页
  二 道士与儒士的推动第401-410页
 本章结语第410-414页
第五章 天下通祀第414-496页
 第一节 坛壝系统:社稷、风雨雷师第415-436页
  一 元代坛壝祭祀系统的建立第415-424页
  二 历代礼制中的元代坛壝祭祀第424-428页
  三 元代社稷神位考——基于实物的探讨第428-436页
 第二节 祠庙系统(上):宣圣庙第436-453页
  一 元代宣圣祭祀的恢复与发展第437-450页
  二 宣圣祭祀制度南北差异的整合第450-453页
 第三节 祠庙系统(中):三皇第453-459页
 第四节 祠庙系统(下):帝师殿第459-494页
  一 八思巴帝师祭祀的设立过程第460-470页
  二 八思巴帝师祭祀制度的内容第470-481页
  三 元朝设立八思巴帝师祭祀的原因第481-484页
  四 八思巴帝师祭祀的推广情况第484-489页
  五 八思巴帝师殿与蒙古字学的关系第489-492页
  六 小结第492-494页
 本章结语第494-496页
第六章 大黑天与真武第496-550页
 第一节 十三世纪前真武、大黑天信仰的传播概况第497-505页
  一 真武的传播第497-502页
  二 大黑天的传播第502-505页
 第二节 真武—大黑天故事的文本流传——兼论大黑天始传蒙元的时间第505-530页
  一 故事在南宋的版本第505-510页
  二 故事在元代的两个版本第510-515页
  三 汉藏文献中的元代大黑天故事第515-522页
  四 真武神降故事的形成背景第522-530页
 第三节 真武、大黑天在元朝——一种长时段视角第530-550页
  一 真武与宋元易代第530-532页
  二 真武在元代第532-539页
  三 由元入明的真武第539-544页
  四 大黑天在元朝第544-550页
第七章 遁甲神祭祀第550-565页
 第一节 从《世祖本纪》的一条史料出发第550-554页
 第二节 刘秉忠与太一教第554-561页
 第三节 遁甲神祭祀第561-565页
第八章 祈雨中的祭祀与社会第565-598页
 第一节 朝廷祈雨第566-581页
  一 传统礼法祈雨第566-571页
  二 巫术祈雨第571-573页
  三 基督教士祈雨第573-574页
  四 佛教祈雨第574-578页
  五 道教祈雨第578-581页
 第二节 地方官府祈雨第581-588页
  一 官员祈雨之治绩第581-583页
  二 祷祀神祇之繁多第583-585页
  三 祈雨仪式之丰富第585-588页
 第三节 民间祈雨第588-594页
  一 民间祈雨之实例第588-591页
  二 士人之作用第591-594页
 本章结语第594-598页
结语第598-608页
参考文献第608-681页
 一 史料第608-632页
  (一)汉文传统文献第608-625页
  (二)民族语文第625-626页
  (三)西文第626-628页
  (四)石刻、出土文献第628-632页
 二 近人研究第632-681页
  (一)汉文论著第632-639页
  (二)汉文论文第639-665页
  (三)译著第665-668页
  (四)日文论著论文第668-674页
  (五)西文论著论文第674-681页
后记第681-686页
附录:史料篇第686-824页
 史料篇简目第686-687页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订补笺注第687-714页
  郊祀上第690-714页
 《元史》卷七四《祭祀志三》订补笺注第714-748页
  宗庙上第714-748页
 《元史》卷七六《祭祀志五》订补笺注第748-775页
  太社太稷第748-757页
  先农第757-758页
  宣圣第758-765页
  岳镇海渎第765-766页
  郡县社稷第766-768页
  郡县宣圣庙第768页
  郡县三皇庙第768页
  岳镇海渎常祀第768-769页
  风雨雷师第769页
  武成王第769-770页
  古帝王庙第770-771页
  周公庙第771页
  名山大川忠臣义士之祠第771-772页
  功臣祠第772-774页
  大臣家庙第774-775页
 《元史》卷七七《祭祀志六·国俗旧礼》笺注第775-782页
  国俗旧礼第775-782页
 《太常集礼》辑佚第782-806页
  太常集礼稿序第783-784页
  郊祀第784-787页
  社稷第787-790页
  官署职掌第790-796页
  诸臣请谥第796-806页
 元代太庙乐章集录第806-818页
 元代太庙祝文集录第818-824页
个人简历第824-825页

论文共8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古希腊城邦会饮研究
下一篇:崔寔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