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新华时评”的写作四论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一、绪论 | 第9-12页 |
(一) 研究环境及意义 | 第9页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0页 |
(三) 研究方法、框架结构与局限 | 第10-12页 |
二、网络时评与新华网“新华时评”专栏 | 第12-15页 |
(一) 网络与网络时评 | 第12页 |
(二) 新华网“新华时评”专栏的创办 | 第12-15页 |
1. 发挥国家通讯社的优势,抢占舆论制高点 | 第13-14页 |
2. 稿件播发后促进了实际工作的推进 | 第14-15页 |
三、新华网“新华时评”专栏的写作四论 | 第15-41页 |
(一) 选题:恰当地把握时机,准确选题 | 第15-22页 |
1. 紧跟时事,即时评价 | 第15-17页 |
2. 着眼全局,内容广泛 | 第17-19页 |
3. 贴近生活,服务社会 | 第19-21页 |
4. 新华时评与传统媒体时评在选题上的不同 | 第21-22页 |
(二) 立意:岗上打井,思想的深刻、新意与锐利 | 第22-28页 |
1. 旗帜鲜明,高屋建瓴 | 第22-24页 |
2. 角度新颖,独树一帜 | 第24-25页 |
3. 思想深刻,揭示本质 | 第25-27页 |
4. “新华时评”与传统媒体时评在立意上的不同 | 第27-28页 |
(三) 论证:建构新空间 | 第28-34页 |
1. 事理结合,论据充分 | 第28-30页 |
2. 环环紧扣,逻辑严密 | 第30-31页 |
3. 立论与驳论相结合 | 第31-33页 |
4. “新华时评”与传统媒体时评在论证上的不同 | 第33-34页 |
(四) 谋篇:精心结撰 | 第34-41页 |
1. 外部结构的特色 | 第34-35页 |
2. 内部结构的特色 | 第35-40页 |
3. “新华时评”与传统媒体时评在谋篇上的不同 | 第40-41页 |
四、新华网“新华时评”专栏的不足评析及改进策略 | 第41-45页 |
(一) 新华网“新华时评”专栏的不足之处 | 第41-42页 |
1. 作者身份比较单一 | 第41页 |
2. 语言比较书面化,表现形式单一 | 第41-42页 |
3. 与网民的互动有待加强 | 第42页 |
(二) 新华网“新华时评”专栏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 | 第42-45页 |
1. 吸纳社会各界的评论精英,创新评论主体 | 第42-43页 |
2. 语言进一步通俗化,增强时评的可读性 | 第43-44页 |
3. 深度开发网络媒体的优势,进一步增强互动性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