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机络合剂的重金属废水生化处理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常用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 | 第12-14页 |
·化学沉淀法 | 第12页 |
·还原法 | 第12-13页 |
·电化学法 | 第13页 |
·物理吸附法 | 第13页 |
·膜分离法 | 第13-14页 |
·铁氧体共沉淀法 | 第14页 |
·生化法 | 第14页 |
·有机络合剂常用处理方法 | 第14-15页 |
·物理化学法 | 第14-15页 |
·氧化法 | 第15页 |
·生化法 | 第15页 |
·生化法处理络合重金属废水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污泥驯化 | 第16-17页 |
·污泥驯化主要影响因素 | 第17页 |
·处理效果影响因素 | 第17-20页 |
·活性污泥处理有机络合重金属废水机理 | 第20-21页 |
·表征方法 | 第21-22页 |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 | 第22页 |
·扫描电镜(SEM)表征 | 第22页 |
·X射线衍射分析(XRD)表征 | 第22页 |
·动力学、热力学分析 | 第22-24页 |
·动力学分析 | 第22-23页 |
·热力学分析 | 第23-24页 |
·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 第24-26页 |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创新点 | 第25-26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2 络合铜在污泥上的吸附行为研究 | 第27-39页 |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实验污泥 | 第27页 |
·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实验方案 | 第28-29页 |
·动力学实验方案 | 第28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28页 |
·不同pH对污泥吸附络合铜的影响 | 第28页 |
·液固比对污泥吸附络合铜的影响 | 第28-29页 |
·温度对污泥吸附络合铜的影响 | 第29页 |
·总铜分析方法 | 第29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29-37页 |
·污泥性质分析 | 第29-30页 |
·络合铜吸附动力学 | 第30-33页 |
·络合铜吸附热力学 | 第33-35页 |
·不同pH对吸附的影响 | 第35-36页 |
·液固比对吸附的影响 | 第36-37页 |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37页 |
·小结 | 第37-39页 |
3 生物法处理络合铜废水研究 | 第39-54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9-41页 |
·实验药品 | 第39页 |
·实验仪器 | 第39-41页 |
·实验原理 | 第41页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41-42页 |
·各指标监测方法 | 第42-44页 |
·COD的测试方法 | 第42-43页 |
·污泥沉降比 | 第43页 |
·污泥指数 | 第43页 |
·污泥浓度 | 第43-44页 |
·总铜含量 | 第44页 |
·污泥形态 | 第44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44-52页 |
·污泥的培养 | 第44-46页 |
·污泥的驯化 | 第46-48页 |
·水力停留时间对系统的影响 | 第48-49页 |
·不同碳源对系统的影响 | 第49-50页 |
·负荷冲击实验 | 第50-52页 |
·污泥观察 | 第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4 污泥表征 | 第54-59页 |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 | 第54-55页 |
·扫描电镜(SEM)表征 | 第55-56页 |
·X射线衍射分析(XRD)表征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