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引言 | 第10页 |
·介质电润湿的基本理论和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润湿现象和 Young 方程 | 第10-11页 |
·阳极氧化铝简介 | 第11-12页 |
·介质电润湿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介质电润湿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液固界面反应基本理论 | 第16-20页 |
·液固界面反应十字形生长模型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本文选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23-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案 | 第24-26页 |
·实验设备 | 第24页 |
·介质电润湿实验方案 | 第24-26页 |
·反应偶的制备 | 第26页 |
·反应工艺的制定 | 第26页 |
·反应组织的观察和表征 | 第26-29页 |
·金相试样的制备 | 第27-28页 |
·界面反应层的表征 | 第28-29页 |
第3章 汞和钠钾合金与氧化铝的润湿行为研究 | 第29-44页 |
·阳极氧化铝薄膜形态 | 第29-30页 |
·汞和阳极氧化铝基底的介质电润湿研究 | 第30-35页 |
·Hg/AAO 润湿体系中 Hg 的润湿行为 | 第30-33页 |
·Hg/AAO 润湿体系中接触角滞后行为 | 第33-35页 |
·Na-K 合金和阳极氧化铝基底的介质电润湿研究 | 第35-37页 |
·Na-K/AAO 润湿体系中 Na-K 合金的润湿行为 | 第35-36页 |
·Na-K/AAO 润湿体系中 Na-K 合金的接触角滞后行为 | 第36-37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7-43页 |
·阳极氧化铝形态对润湿性的影响 | 第37-39页 |
·外加电压对接触角的影响 | 第39-41页 |
·接触角滞后现象分析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Zn(l)/Zr(s)和 Al(l)/Zr(s)液固反应偶界面反应研究 | 第44-60页 |
·Zn(l)/Zr(s)液固反应偶界面反应研究 | 第44-53页 |
·Zn-Zr 合金相图分析 | 第44-45页 |
·Zn(l)/Zr(s)反应偶反应层形貌与成分分析 | 第45-50页 |
·Zn(l)/Zr(s)反应偶反应层生长曲线 | 第50-53页 |
·Al(l)/Zr(s)液固反应偶界面反应研究 | 第53-59页 |
·Al-Zr 合金相图分析 | 第53-54页 |
·Al(l)/Zr(s)反应偶反应层形貌与成分分析 | 第54-57页 |
·Al(l)/Zr(s)反应偶反应层生长曲线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Zn-Al(l)/Zr(s)液固反应偶界面反应研究 | 第60-70页 |
·Zn32.4-Al(l)/Zr(s)液固反应偶界面反应研究 | 第60-62页 |
·Zn-Al 合金相图分析 | 第60页 |
·Zn32.4-Al(l)/Zr(s)反应偶反应层形貌与成分分析 | 第60-62页 |
·Zn32.4-Al(l)/Zr(s)反应偶反应层生长曲线 | 第62页 |
·Zn67.6-Al(l)/Zr(s)液固反应偶界面反应研究 | 第62-65页 |
·Zn67.6-Al(l)/Zr(s)反应偶反应层形貌与成分分析 | 第62-64页 |
·Zn67.6-Al(l)/Zr(s)反应偶反应层生长曲线 | 第64-65页 |
·液固反应偶角部反应层生长的几何效应与十字形生长模式 | 第65-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