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引言 | 第5-6页 |
1. 《牡丹亭》,诗性的文本 | 第6-18页 |
·《牡丹亭》诗性意象的来源 | 第6-11页 |
·梦与离魂 | 第6-7页 |
·死而复生 | 第7-9页 |
·至情女子形象 | 第9-11页 |
·《牡丹亭》:诗意的汇集 | 第11-14页 |
·朦胧幽渺的情境 | 第11-12页 |
·超越生死的至情 | 第12-13页 |
·奇幻神异的技巧 | 第13-14页 |
·杜丽娘之情的内涵 | 第14-18页 |
·诗 | 第14-15页 |
·自然 | 第15-16页 |
·感性情欲体验 | 第16-18页 |
2. 《牡丹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性精神 | 第18-33页 |
·诗的本性:吟咏情性 | 第18-19页 |
·诗性的传承 | 第19-27页 |
·先秦时期 | 第20-21页 |
·魏晋南北朝 | 第21-24页 |
·明代后期 | 第24-27页 |
·《牡丹亭》诗性精神与汤显祖创作观 | 第27-33页 |
·言情 | 第27-29页 |
·尚真 | 第29-31页 |
·务奇 | 第31-33页 |
3. 《牡丹亭》的创作成就及影响 | 第33-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