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7-3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7-21页 |
| ·选题背景 | 第17-19页 |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1-29页 |
| ·城市土地利用的相关研究 | 第21-24页 |
| ·政府干预城市土地利用的相关研究 | 第24-27页 |
| ·城市管治的相关研究 | 第27-28页 |
| ·简要评述 | 第28-29页 |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9-34页 |
| ·城市土地 | 第29-31页 |
| ·城市土地利用 | 第31-32页 |
| ·政府干预 | 第32-33页 |
| ·政府有序干预 | 第33-34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 ·研究方法 | 第34页 |
|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第35-37页 |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35-36页 |
| ·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36-37页 |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37-59页 |
| ·土地经济学理论 | 第37-39页 |
| ·城市地租理论 | 第37-39页 |
|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 第39页 |
|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理论 | 第39-47页 |
| ·区位理论 | 第39-40页 |
| ·社会生态理论 | 第40-44页 |
| ·城市经济学理论 | 第44-47页 |
| ·城市土地利用合理规模理论 | 第47-48页 |
| ·最小成本理论 | 第47页 |
| ·集聚经济理论 | 第47-48页 |
| ·政府干预理论 | 第48-55页 |
| ·理论来源 | 第48-50页 |
| ·政府管制理论 | 第50-51页 |
| ·城市管治理论 | 第51-53页 |
| ·规划理论 | 第53-55页 |
| ·分析框架的建立 | 第55-59页 |
| ·分析框架1:政府干预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 第55-56页 |
| ·分析框架2:政府干预的运作方式 | 第56-59页 |
| 第3章 城市土地利用中政府干预的背景 | 第59-75页 |
| ·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 | 第59-67页 |
| ·城市土地市场的运行基础——地租 | 第59-61页 |
| ·城市土地市场的运行方式——供求关系 | 第61-63页 |
| ·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城市土地利用 | 第63-67页 |
| ·市场失灵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 第67-70页 |
| ·市场本身的缺陷 | 第67-69页 |
| ·公共用地的提供 | 第69-70页 |
| ·城市土地公平分配 | 第70页 |
| ·政府对城市土地的干预 | 第70-72页 |
| ·政府干预的目的 | 第70-71页 |
| ·政府干预的手段 | 第71页 |
| ·影响政府干预的现实因素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 第4章 城市土地利用中政府干预的方式 | 第75-101页 |
| ·政府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干预方式——一般分析范式 | 第75-78页 |
| ·以干预方式的作用路径进行划分的分析范式 | 第75-77页 |
| ·以干预方式的层级特征进行划分的分析范式 | 第77-78页 |
| ·政府干预城市土地利用的制度环境 | 第78-86页 |
| ·土地制度变迁 | 第79-83页 |
| ·户籍管理制度松动 | 第83-84页 |
|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 | 第84-86页 |
| ·政府干预城市土地利用的间接手段 | 第86-93页 |
| ·通过经济手段干预城市土地市场 | 第86-88页 |
| ·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城市土地市场 | 第88-90页 |
| ·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城市土地利用 | 第90-93页 |
| ·政府干预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引导 | 第93-99页 |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第94-96页 |
| ·城市总体规划 | 第96-97页 |
| ·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引导与调控作用 | 第97-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 第5章 城市土地利用中政府干预的效应 | 第101-123页 |
| ·政府干预城市土地利用取得的成就 | 第101-111页 |
| ·市场化干预方式的运用促进了城市化快速发展 | 第101-102页 |
| ·纵向规划干预规范了城市土地利用行为 | 第102-105页 |
| ·横向政府经营推动了城市土地利用建设 | 第105-111页 |
| ·政府干预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111-121页 |
| ·现行政府管理体制的问题 | 第111-114页 |
| ·现行规划手段的缺陷 | 第114-120页 |
| ·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偏差 | 第120-1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 第6章 城市土地利用中政府有序干预的建立 | 第123-143页 |
| ·实现前提:理顺政府管理体制 | 第123-130页 |
| ·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权责 | 第124-125页 |
| ·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 第125-128页 |
| ·科学划分财权 | 第128-130页 |
| ·理念构建:从管制到管治 | 第130-133页 |
| ·管制与管治的区别 | 第130-131页 |
| ·政府主体转型 | 第131-132页 |
| ·平衡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 第132-133页 |
| ·实现途径:构建协同规划管理体系 | 第133-138页 |
| ·现行规划管理体系的梳理 | 第133-134页 |
| ·城市一级协同规划管理体系的建立 | 第134-138页 |
| ·保障措施:公众参与和法治 | 第138-141页 |
| ·公众参与的改进 | 第138-140页 |
| ·完善法律保障手段 | 第140-1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 第7章 实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 第143-161页 |
| ·政府主导与南京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 | 第143-145页 |
| ·明城墙——城市用地范围的划定 | 第143-144页 |
| ·《首都计划》——城市用地结构的形成 | 第144-145页 |
| ·政府土地经营与南京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 | 第145-151页 |
| ·政府土地经营的发展历程 | 第145-146页 |
| ·土地供应的变化 | 第146-147页 |
|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变 | 第147-148页 |
| ·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模的演变 | 第148-149页 |
| ·河西新城的开发 | 第149-151页 |
| ·规划引导与南京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的优化 | 第151-160页 |
| ·南京市城市发展战略 | 第151-153页 |
|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 | 第153-154页 |
| ·《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 第154-157页 |
| ·有序干预在新一轮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实现 | 第157-1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0-161页 |
| 第8章 结论及启示 | 第161-165页 |
| ·主要结论 | 第161-162页 |
| ·主要启示 | 第162-1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5-175页 |
| 致谢 | 第175-17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