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群中关键菌株降解酚类废水、本征动力学及环境代谢组学解析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引言 | 第9-10页 |
·酚类污染物污染现状和危害 | 第10页 |
·酚类污染物治理方法及进展 | 第10-16页 |
·物理处理技术 | 第11页 |
·化学处理技术 | 第11页 |
·生物处理技术 | 第11-16页 |
·降酚动力学进展 | 第16-19页 |
·单底物动力学 | 第17-18页 |
·多底物动力学 | 第18-19页 |
·动力学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19页 |
·环境代谢组学 | 第19-21页 |
·代谢组学概述 | 第19-21页 |
·环境代谢组学研究现状 | 第21页 |
·课题背景和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课题背景 | 第21-22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样品来源 | 第23页 |
·实验试剂及药品 | 第23-24页 |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25-26页 |
·基础培养基 | 第25页 |
·酚类降解实验培养基 | 第25-26页 |
·培养条件 | 第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活性污泥驯化 | 第26页 |
·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26页 |
·菌株的鉴定 | 第26-28页 |
·分析方法 | 第28页 |
·细胞浓度测定 | 第28页 |
·酚类物质浓度测定 | 第28页 |
·代谢组学方法 | 第28-31页 |
·实验方案 | 第28页 |
·代谢物样品制备 | 第28-29页 |
·代谢物检测方法 | 第29页 |
·代谢物数据处理 | 第29-31页 |
第三章 酚类废水处理降解菌群 | 第31-38页 |
·菌株的筛选 | 第31页 |
·菌株的鉴定 | 第31-33页 |
·菌株生理生化特征 | 第31-32页 |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 | 第32-33页 |
·最终鉴定结果 | 第33页 |
·优势菌株筛选 | 第33-37页 |
·菌株降酚能力测定 | 第33-34页 |
·优势菌株的选择 | 第34-35页 |
·优势菌株降解三酚混合底物能力测定 | 第35-36页 |
·混合菌株降酚特性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多酚污染物降解本征动力学研究 | 第38-53页 |
·多酚污染物降解相互作用研究 | 第38-46页 |
·苯酚、间甲酚和 4-氯酚单底物降解 | 第38-40页 |
·苯酚、间甲酚和 4-氯酚双底物降解 | 第40-44页 |
·苯酚、间甲酚和 4-氯酚三底物降解 | 第44-46页 |
·多酚降解本征动力学模型 | 第46-52页 |
·多底物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6-48页 |
·动力学参数拟合 | 第48-50页 |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环境代谢组学解析 | 第53-60页 |
·苯酚和 4-氯酚降解实验设计 | 第53-54页 |
·环境代谢组学分析 | 第54-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创新点 | 第61页 |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