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

行政复议司法化探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绪论第8-12页
 一、研究背景第8页
 二、研究现状第8-11页
 三、研究方法第11页
 四、研究架构第11-12页
第一章 行政复议司法化基本理论第12-25页
   ·行政复议司法化的内涵与功能第12-15页
     ·行政复议司法化的内涵第12-13页
     ·行政复议司法化的功能第13-15页
   ·行政复议司法化的理论基础第15-22页
     ·程序正义第15-17页
     ·控权理论第17-19页
     ·法经济学视角:纠纷解决成本最小化和制度的比较优势第19-22页
   ·行政复议司法化的合理定位第22-25页
     ·妥当平衡行政复议过程中程序正义与效率的关系第22-23页
     ·制度的比较优势与行政复议的合理定位第23-25页
第二章 中国行政复议的非司法化特征、具体成因及其后果第25-29页
   ·中国行政复议的非司法化特征第25-26页
     ·行政复议组织不具有独立性第25页
     ·行政复议人员非专业化和非职业化第25-26页
     ·行政复议程序不具有公开性与公正性第26页
   ·中国行政复议非司法化的成因第26-28页
     ·立法指导思想的错位第26-27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弊第27-28页
   ·中国行政复议非司法化的后果——使行政复议陷入困境第28-29页
第三章 其他国家和地区行政复议司法化的制度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第29-36页
   ·其他国家和地区行政复议司法化的制度经验第29-33页
     ·英国的行政裁判所制度第29-30页
     ·美国行政上诉制度和申诉委员会制度第30-32页
     ·日本的行政复议制度第32-33页
     ·中国台湾地区的诉愿制度第33页
   ·对中国大陆地区的启示第33-36页
     ·制度特征上的启示第34页
     ·发展路径上的启示第34-36页
第四章 中国行政复议司法化的模式选择、制度构建及可行性分析第36-44页
   ·行政复议司法化的模式选择第36-37页
     ·行政法院模式第36页
     ·双轨制模式第36-37页
     ·准司法化模式第37页
   ·行政复议司法化制度建构第37-42页
     ·增强行政复议机构的独立性第38-39页
     ·确保审议行政复议案件人员的专业性和独立性第39-40页
     ·渐进完善行政复议程序的司法化第40-41页
     ·实现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信访制度的无缝对接第41-42页
   ·行政复议司法化建构的可行性分析第42-44页
     ·观念的转变第42页
     ·行政争议解决的迫切要求第42-43页
     ·必要的物质和人员保障第43-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致谢第48-49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清末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新闻自由的法律保护
下一篇: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及其法律规制研究